楊善洲的農業情結:老百姓餓肚子是我們的失職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1-10-30 17:29:38

發展農業生產。

楊善洲的農業情懷。

  長年累月奔走在農業生產一線,帶頭學技術推廣科學種田,治理水患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農業生產——

  在1987年11月保山地委的一份匯報材料中,我們看到這樣一組數據:1986年,保山地區社會總產值11.96億元,比1978年5.39億元增1.2倍;全區國民生產總值6.62億元,比1978年3.3億元增1倍;其中農業凈產值4.6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70.8%,比1978年的2.46億元增90%。

  楊善洲長年累月奔走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帶頭學技術推廣科學種田,治理水患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農業生產,和保山干部群眾一道書寫了“滇西糧倉”的一個個奇跡。

  冬日的保山,田野里依然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剛剛播種下小春作物的條田梯地在陽光下隱隱泛出的綠色,順著車窗在我們眼前緩緩流動。

  保山有“滇西糧倉”的美譽,保山人說,這個美譽的得來與“糧食書記”楊善洲有很大的關系。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單產一直排名全省第一,并引起了農業部的重視,1980年的全國農業現場會也因此選在保山召開。那時,正值楊善洲擔任保山地委書記。

  
“我們是黨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餓肚子,我們就失職了。”

  2010年11月11日中午,我們來到了施甸縣姚關鎮一戶叫“山邑人家”的農家樂吃午飯。農家樂的屋前是一大片已經枯萎凋零的荷花塘。“老書記曾用荷塘里的淤泥來為農田增肥。”施甸縣委的同志說。

  楊善洲在施甸擔任縣委書記期間,為了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以當時的姚關區姚關公社為試點,用荷塘淤泥來改善耕地土質。姚關公社當時有耕地1514畝,人均0.88畝,土地非常貧瘠,一半是“風吹遍地跑,下雨順水漂”的香面土,一半是“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白膠泥。冬季,楊善洲組織群眾把姚關荷花塘、山邑海子一部分水抽干,用潭中的淤泥曬干、打碎以后挑到地里去,把“老墻土,溝渠、河里的淤泥”收集起來挑到地里增加肥力。“全社750畝耕地先后改良過兩次,共計挑土40萬擔,平均每畝530擔,給原來貧瘠的土地鋪上了2至3寸厚的一層肥土,把原來的香面土、白膠泥變成了疏松肥沃的黑油沙土,姚關公社玉米的畝產一下子提高到419斤。”時任姚關區區長的董福壽回憶。

  1962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施甸縣,楊善洲擔任首任縣委書記。當時正值困難時期,如何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成為以楊善洲為班長的縣委考慮的頭等大事。改良土壤提高肥力,推廣良種,推行良法,坡改梯等都成為縣委帶領群眾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的有效手段。擔任地委主要領導20年間,楊善洲對保山的糧食生產依然特別重視,他多次在干部會上講:“我們是黨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餓肚子,我們就失職了。”

  保山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河道彎曲,泥沙沉積,歷史上水患嚴重。楊善洲號召全地區大興水利建設,通過改直河道和建設水庫等辦法治理水患,增強農業抗災能力。1972年,他帶領群眾克服山勢險峻、缺少機械、缺乏資金的困難,建成了龍陵臘勐的小浪壩水庫、施甸酒房367隧洞、騰沖江南大隊15公里大溝、昌寧珠山45處塘壩等一大批水利設施;1976年,他帶領技術員到施甸大河、保山河圖大河、大沙河等地現場測量、規劃,制定將5個縣壩區的所有大河改直、擴寬的具體方案;1978年至1980年,相繼建成北廟、大沙河、三塊石、響水凹水庫、魚洞水庫等數十個大中型水庫。如今保山市的水庫大都是楊善洲在任時建成的。

  1978年,保山地區的糧食產量創造了歷史新高,以后每年以11%~13.2%的速度增長。1981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64250萬公斤,水稻單產連年在全省排名第一,保山從此獲得了“滇西糧倉”的美譽。

  1980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考察保山時,乘車到了板橋公社,當得知板橋公社的水稻畝產最高到850公斤,個別田塊甚至達到900公斤時,高興地說:“這產量很不錯,在全國已領先了。”一個月后,胡耀邦在各省、區、市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說:“云南保山縣有一個板橋公社,糧食單產高,1700斤,確實是個好公社。”1985年2月,胡耀邦又一次到保山考察,一下飛機立即詢問板橋的發展狀況,當得知板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50萬元時,高興地說:“250萬元可以嘛,我很滿意。”
  
  各級領導干部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親自種試驗田,變成內行,指揮生產就有譜氣了。

  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時任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到龍陵縣平達鄉河尾村去考察農業生產情況,看到有個年輕人栽秧很不規范,就走上前去說:“要吃飯就要好好栽。”忽然冒出個頭戴竹葉帽、腳穿草鞋的陌生人指責自己,小伙子很不高興:“你會栽你來栽嘛!”楊善洲二話不說挽起褲腳跳到田里,一會工夫就插出長長一溜秧來,看得小伙子嘆服不已。

  “凡是農田建設上得快的單位,都有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領導上前線,親自帶著干,這是無聲的命令,有效的指揮。”?楊善洲在工作體會中寫到。從1962年擔任施甸縣委書記開始,楊善洲就一直把抓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并按照“實驗—示范—推廣”的思路,帶頭蹲點耕種試驗田,很多糧食新品種都是通過他和其他領導干部的實驗田進入了農民群眾的視野,漸漸為群眾所接受。

  在施甸,我們聽說了一則“老農討跌跤谷種”的笑話。楊善洲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從省農科院引進了稻麥雜交(糯谷)在羅街的試驗田上辦起了樣板。試驗成功后,組織縣委的干部將剛收獲的稻谷發到各區大隊,讓群眾品嘗,宣傳推廣這種高產的雜交稻谷種植技術。當時,農民群眾還不知道雜交稻是什么,聽說新品種稻谷產量高,就有老農跑到縣委想要一點谷種試種。到縣委后,卻一時記不起品種是什么,就跟縣委的干部說:“把你們那些‘跌跤’(雜交)的谷種給點。”

  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間,楊善洲堅持“三個三結合”長期辦糧食豐產樣板,即:“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點、片、面相結合,領導、技術、群眾相結合。”“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是指改良品種,培育優質品種,建立示范區;“點、片、面相結合”是指將試驗成功的示范樣板點的良種、良法向全區推廣,又把推廣情況反饋到示范點進一步改進;“領導、技術、群眾相結合”是指各級領導干部蹲點種試驗田,由技術干部當參謀建立示范樣板,帶動和幫助群眾落實豐產技術措施。

  當時,楊善洲在保山縣板橋公社、施甸縣保場公社都有0.5畝的個人樣板田,施甸的里山頭、姚關都有包谷樣板地。在保場公社的樣板田上,他采用“三岔九壟”式插秧,畝產量提高三四百斤,現在當地群眾還采用“三岔九壟”式插秧。他的車上經常放著鋤頭,下鄉見到不規范的栽插現象,就要親自下田、下地去手把手地示范。他實施了坡地改梯田、改條田的改造,還種了茶葉、包谷等實驗田,被群眾稱為“糧書記”。

  “那時我在板橋當技術員,老書記每次到外地看到良種都要帶回來搞試驗,并時常利用周末、節假日到板橋樣板點查看、詢問,并和技術員一起栽插。”保山市農科所高級農藝師畢景亮回憶,“有幾次他大年三十晚上到板橋看望技術員,對大家說:‘你們很辛苦,但做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你們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解決了,保山的大事就解決了一半啦!’”1978年京國92雜交水稻試驗成功,楊善洲馬上組織5縣區的領導和群眾到板橋參觀學習。京國92在全區順利推廣,保山壩、施甸壩的水稻單產歷史性地跨越了千斤大關,農科技術員都由衷贊嘆:“老書記真是咱們保山糧食生產的總農藝師!”

責任編輯: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视频久re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一区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人妻|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情侣视频精品免费的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蜜桃| 免费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99精品视香蕉蕉|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熟妇人妻VA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精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