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多種經營
全區絕大部分面積、耕地、人口在山區,發展農業生產決不能孤立地抓糧食,要充分發揮山區優勢,大力開展多種經營。
施甸縣有兩個林場,其中善洲林場已為眾人所熟知,另外一個國營摩蒼寺林場知道的人并不多。事實上,摩蒼寺林場也是楊善洲一手創建的。
施甸縣林業局退休干部范寬回憶,施甸原本沒有國營林場,1963年,時任縣委書記的楊善洲到省里爭取,并做工作讓周圍村民讓出土地,足足湊夠了5000畝,才有了現在的國營摩蒼寺林場和林管區。后來,林區面積進一步發展擴大,到1967年,摩蒼寺林場累計營造華山松6100畝,建蘋果園1個,面積8畝。直到今天,這個林場依然在蔭護著施甸人。
“若要山區富,多種茶和樹”。是楊善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保山93%的國土面積是山區,71%的耕地為山區耕地,66%的農業人口為山區人口,搞好山區工作對全區發展舉足輕重。在楊善洲擔任地委書記期間,為解決山區農民的脫貧致富問題,保山地委每年都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如何總結經驗,充分發揮山區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加速發展商品經濟。根據保山的實際確立了使山區富裕起來的3條經驗:一要多種茶,二要多栽樹,三要多養畜。按照這樣的思路,保山山區農民把造林、護林、伐木三者安排有序,把造薪材林與經濟林結合起來,把辦林場和養牛、養豬、養蜂、養魚、種菜,林糧間作,發展果園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長期發展的路子。
“要使農民富裕起來,基本的物質條件是糧多、錢多。發展農業生產決不能孤立地抓糧食,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我們不僅要研究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要研究如何提高土地生產率,研究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生產什么東西價值最高,對社會最有利,就應該集中生產什么東西,這就叫‘地盡其利’……”1980年2月召開的地區表彰先進大會上,楊善洲這樣說。時隔30年后,我們還能從這段講話中感受到楊善洲和地委班子帶領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火熱情懷。
車子行駛至大官市隧道時,司機師傅興奮地指著前面告訴我們:老書記當年的林果試驗田就建在這個地方。擔任保山地委副書記期間,楊善洲組織科技人員在保山縣大官市公社建立林果試驗示范點,引進新疆泡核桃搞樣板,并很快在全地區推廣,當時群眾有“賣大騾子也要種新疆核桃”的說法。(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