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從數字看成績 2011年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全年生產總值預計完成95.2億元,增長18.1 %。完成計劃目標。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22.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16.7%;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和優化,由上年9.5:38.3:52.2調整為8.01:40.42:52.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 167.6億元,增長25.1%,完成計劃目標(投資在500萬元以上項目預計完成122 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完成8.6億元,增長44.1%,比計劃目標高19.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 25.3億元,增長 20.5%,比計劃目標高0.5 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完成17900 元,增長12 %,比計劃目標高2 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完成4016元,增長20 %,比計劃目標高8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 %以內,控制在計劃目標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控制在計劃目標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5.7%,未能完成105%的價格調控目標。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州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預計12.6億元,同比增長7.7%。糧食總產量預計達15萬噸,同比增長2.3%。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安居溫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等項目有序推進,累計投入以工代賑資金3515萬元,實施完成303戶2424人的易地搬遷。 現代農業建設積極推進。已實施完成青稞8.23萬畝、藥材5.44萬畝、無公害蔬菜2.13萬畝、油菜3.04萬畝、蠶桑1.6萬畝、優質馬鈴薯6.8萬畝的農產品基地。預計全年大小牲畜存欄99.15萬頭只,出欄41.5萬頭只。 工業經濟成效顯著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發電量預計完成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8%;飲料酒產量預計達20千升,同比增長19.6%;鐵礦石原礦產量101萬噸,同比增長20%;水泥產量6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2.2倍;鐵合金產量6.9萬噸,同比增長43.4%;銅金屬含量1.5萬噸,同比下降10.8%。 服務業發展迅速,消費需求旺盛,旅游拉動消費明顯。全州接待國內外游客預計817.6萬人次,同比增長33.6%;旅游業總收入預計77.5億元,同比增長15.9%,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有力的推動了我州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列入2011年153項重點建設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3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數的 81%。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2011年,全州實際引進州外資金80.5億元,增長22.5 %。 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態建設得到加強。全州共完成天然林管護2726萬畝,完成公益林建設12萬畝,封山育林10萬畝,人工造林2萬畝,退耕還林荒山造林0.5萬畝, 草場及飼料地建設10.3萬畝,義務植樹68萬株,沼氣池2800口,農村節柴灶2600戶,太陽能1.2萬平方米、太陽灶2500戶、生物質爐2500臺。 節能減排工作有序推進,全年預計每萬元GDP能耗為1.364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2%。 民生工程取得新進展 全州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4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2.8萬人;累計參加農村新型養老保險20.14萬人。社會就業面進一步擴大,全州城鎮新增就業5455人,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3.3萬人次,城鎮失業率為3.9%。 今年:明確目標 加快發展 2012全州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第九次黨代會、省委九屆二次全會和州第七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建設目標,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擴大投資消費、發展實體經濟、推進城鄉統籌、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為工作著力點,扎實推進"生態立州、文化興州、產業強州、和諧安州"發展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努力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生態和諧迪慶。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宏觀預期目標建議為: --國內生產總值計劃112億元,增長1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152.5億元,增長25%(500萬元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劃30.4億元,增長20%;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5億元,增長25%; --農民人均純收入計劃4400元,增長1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0元,增長11%;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5%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計劃控制在4.5%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計劃控制在5.8‰以內; --國內外旅游人數計劃1000萬人次,增長25%。為實現上述宏觀預期目標,力求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宏觀政策,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二)強化三農工作,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三)堅持產業強州,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四)積極擴大消費,促進三產穩步發展 (五)抓好項目建設,保持投資快速增長 (六)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七)強化節能環保,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八)重視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
87948f73-3b83-4755-88ad-44ad4737902d.jpg)
8af30dcf-bdf8-48e7-8684-75b1f9cf467d.jpg)

ffc26b77-04af-4fa5-b4a8-1080ab26b2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