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迪慶香格里拉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培春生 ● 安永鴻 培春生長期在藏區基層的醫療第一線工作,無數次成功地治愈疑難、危重病人。 無論是迪慶各族患者,還是周邊州、市前來就診的病人,經培春生治療的病人都對他有著極好的評價。 培春生帶領全體外科醫護人員進行綜合性的大外科手術。 立足藏區,播散大愛 “從事醫學職業是我無悔的人生抉擇,作為一名醫生,不但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醫者德為先的高尚情操。”從醫40余年來,迪慶香格里拉人民醫院的培春生醫生嚴把廉潔關,努力做到潔身自好,面對利益誘惑從不動心,從醫以來,他拒收患者紅包達一萬余元。 一次,香格里拉縣東旺鄉一名藏族患者因騎馬摔倒住進醫院,因家里經濟條件有限,近萬元的醫藥費對于他們全家人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培春生知道這一情況后,積極與科室協調,研究調整診療方案,既保證病人得到有效治療,又想方設法降低其醫療費用。即便如此,病人及陪床家屬生活仍難以維持。于是,他便把當時身上僅有的1000元錢捐給了病人,并組織外科全體醫護人員為病人進行捐助,共為病人捐款7468元,解決了患者一家的燃眉之急。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是迪慶各族患者,還是周邊州、市前來就診的病人,經培春生治療的病人都對他有著極好的評價。 培春生長期在藏區基層的醫療第一線工作,無數次成功地治愈疑難、危重病人,如歷時三年,與上海醫療隊、昆華醫院專家組一行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東旺鄉為牧農民上門送醫,上山送藥服務。期間,他與同事們一起用雙肩把一例“重型腦外傷”患者扛到當時的東旺河旁的新聯朝陽衛生所,在燭光下密切配合各醫療專家徹夜進行開顱搶救術;在翁水村衛生室,夜間參加專家們在手電筒照明下實施的難產產婦“剖腹術” ; 在自制的火把照明下為“急性腸梗阻”患者手術;從新聯朝陽衛生所連夜沿東旺河陡曲的朝陽路徒步8小時,趕赴邊三村,用最原始的注射器“胸腔沖洗加抗菌藥液灌注法”為吉利社一名“膿胸”患者診治,成功救治了這一家的主婦……雖然當時的鄉、村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但救死扶傷的精神激勵著培春生與同事們向前,為東旺鄉周邊的鄉城縣、得榮縣、巴塘縣藏區以及格咱鄉的患者和群眾解決了“看病難、看病遠”的現狀,在東旺擴大了服務區域,提升了服務水平,緊密了醫患關系,這些行為對社會產生了極好反響,他也成為本地及周邊藏區患者、同行和社會所公認的好“門巴”。 在小中甸衛生所時,他繼承和發揚前輩們的基層醫療服務精神,與同事們共同為患者服務,期間成功開展了胃穿孔修補術,男、女絕育術,閉合性氣胸閉式引流術,闌尾周圍膿腫引流術等手術,并成功搶救了一例全身凍傷并患肺水腫的病人……無數個農牧民通過他和同事們的救治獲得了新生。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多次帶領醫院及衛生系統醫務工作者和上海、昆明省市醫院支滇專家到駐迪慶高原的軍營、高山牧區、學校和麻風病患者村中送醫送藥,幫助失學兒童重新回到課堂完成學業,協調解決鄉村道路、橋梁及自來水等民生問題,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給予支持,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不僅如此,培春生還用自己的工資先后助養了數名藏族失學兒童。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認真履行職責,抽時間到寺院、民間走訪,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及我州民族團結條例,許多僧人、藏族群眾說:“培春生醫生不僅是我們心中的好‘門巴’,更是傳播黨的關懷和溫暖的宣傳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