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珍近照。 在同事們的積極配合下,馬國珍獨立完成了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廣場民族健身舞和迪慶州中小學民族舞課間操的編創和輔導培訓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各族群眾和校園文化生活。 事業與愛好的契合,無疑會成就最好的人生,雖未必順風順水,但一路的風景和收獲,也足以使人心甘情愿地付出,堅持一種“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執著。滿心歡喜地投入下去,再繁瑣的事也會變得生動趣味起來。 在山歌、弦子、鍋莊時而悠揚時而熱烈的節拍濡染下長大的馬國珍,和迪慶峽谷、草甸間成長的每個女子一樣,都有著民族傳統歌舞的啟蒙和熏陶。瀾滄江江邊歌詞火辣、唱腔高昂的山歌,村里大火塘邊上莊重典雅、古樸方正的鍋莊都成為了她從事群眾藝術冥冥中的指引,構成了她今后所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基座和底色。從1997年7月迪慶師范畢業后在迪慶州文化館工作,一晃經年,在老師、同事的幫助下,馬國珍從一個對民族文化充滿熱愛但又不知如何出力使勁的“文青”,到出版發行《高原格桑花》和《香巴拉——幸福的家園》兩張個人演唱專輯,多次與本地知名歌手合作出版發行近10張音樂唱片,擔任“歡樂香巴拉”歌舞大賽的評委,再到主持創作系列“大家樂”民族廣場舞并推廣“占領”全州各個公共娛樂廣場,馬國珍和她的同事們一路走得出彩。當然,這與州委、州政府把文化藝術提升到興州戰略層面,傾全州之力打造迪慶香格里拉名片,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事業的戰略部署是分不開的。生逢其時,迪慶的良好文化藝術發展環境不僅使迪慶整個文化藝術發展迎來了跨越飛躍期,更使文藝工作者如魚得水,迎來事業的黃金期。 10余年間,馬國珍和同事們先后搜集整理了諸多民族民間音樂素材,成功推出了一批本土優秀原創音樂作品。1999年8月,聲樂作品《惜別》在云南省舞樂展演中獲得彩云獎演唱銅獎;2001年6月,聲樂作品《我是高原格桑花》,《鍋莊曲》和《美麗的山城》在“2001年云南省少兒音樂調演”中獲輔導老師獎;2003年11月,聲樂作品《五彩哈達》在省歌舞樂比賽中獲得彩云獎演唱銅獎;2004年9月,在第四屆康巴藝術節中,榮獲“康巴之花”銀獎;2005年11月,在中國移動滇西賽區彩鈴創作大賽中,榮獲三等獎;2007年12月,在首屆云南“大雁”同心杯聲樂比賽中,演唱歌曲《惜別》,獲得銅獎;2009年6月,演唱的歌曲《吉祥升平》在中國流行音樂金鐘獎大賽中榮獲翻唱組優秀獎;演唱的歌曲《吉祥溝箐深處》榮獲原唱組二等獎;2009年10月,在首屆云南“大家樂”群眾文化廣場舞蹈比賽中,舞蹈作品《舞步飛揚》、《歡樂的弦子》和《紅色記憶》分別獲得兩個銀獎,一個銅獎;2010年11月,在第二屆中國福寶鄉村文化藝術節獲得積極貢獻獎;2011年10月,聲樂作品《你的笑臉》和《西布羅》在2011年全國藏族風格歌曲征集評選展播活動中榮獲優秀演唱獎;2011年11月,聲樂作品《吉祥溝箐深處》在迪慶州首屆新歌新舞展演中榮獲優秀歌曲創作獎;2011年11月,聲樂作品《駿馬與草原》在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榮獲演唱、編導、創意和執排四項金獎…… 在同事們的積極配合下,馬國珍獨立完成了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廣場民族健身舞和迪慶州中小學民族舞課間操的編創和輔導培訓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各族群眾和校園文化生活。并多次擔任州、縣大中小型文化活動編導,以及多期迪慶州健身操骨干培訓班總教練等。 在2013年,馬國珍和州群眾藝術館的同事們編排完成了第六套“大家樂”民族廣場舞并制作剪輯了3段約45分鐘的舞蹈音樂,前期文藝輔導部在館內培訓10天。5月20日到6月10日,組織了為期20天的群眾骨干培訓班,培訓人員每天有300人,共計6000人次。6月10日到7月20日共30天,分別在月光廣場、四方街、壇城廣場、旺池卡新村、工人新村、香巴拉小鎮、祥巴林卡的7個示范點進行了鞏固輔導培訓,每晚輔導人數平均在500人,共計15000人次,得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廣大群眾對她們工作給予了肯定。 不僅如此,她與同事還開辦免費的少兒舞蹈班和音樂班,培訓人次達到上萬,舉行軍營文化活動,為迪慶消防、武警官兵輔導舞蹈及合唱節目,達到2440人次,校園文化活動中免費輔導培訓建塘小學“六·一”舞蹈節目2個,為期38天,每天280人,共計10640人次。指導香格里拉縣第二中學校園文化活動共計800人次。行業輔導活動中指導“迪慶州移動公司才藝大賽”活動1天,共計80人次。指導“移動杯校園才藝大賽”活動1天,共計100人次。輔導“江克村老齡節”廣場舞,為期6天,每天12人,共計72人。她還參與了少年“中國尋根之旅”——“七彩云南行”夏令營活動民族歌舞的輔導,共120人次。 從2005年起,馬國珍全程參與了民族廣場舞的編創工作。對于每一套廣場舞蹈,編創人員均各有側重,力求突出迪慶各個世居民族的歌舞特色,馬國珍說:“我州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歌舞。目前的第六套廣場舞,都是以藏族原生態歌舞元素為主,輔之其他各民族歌舞元素,糅合現代健身操的健身元素而成。每一套舞都各有側重,第一套以藏舞元素為主,第二套糅合了傈僳族、彝族等民族的舞蹈元素。第三套在借鑒和吸取前兩套編創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出包涵德欽弦子、香格里拉情舞、各民族勞動號子等元素的全新的廣場舞。 在培訓輔導方面,她和同事們在全面掌握本地民族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提取民間歌舞的語匯和元素,利用現代科技技術編創制作成音像光碟,散發給文藝骨干,在文化館院內舉辦三五百人的骨干培訓班,然后到各個廣場進行指導示范,直到大多數群眾會跳。在舉辦文化館(站)干部綜合業務培訓班時,把民族廣場舞作為必修課,使他們成為基層骨干,然后讓他們到鄉鎮去指導示范,教會當地群眾。這樣就形成了民族歌舞進社區、進農村的良好局面,在全州形成歌舞升平的景象。這樣的工作持續近10年,編創出民族廣場舞6套,舞蹈動作一套比一套優美,節奏一套比一套動聽。 工作一旦有連續性和目標性就會形成一種基礎,轉化為一種成果。同時,也培養出一批業余文藝演出隊。如今,馬國珍和同事們還為企業、行業、軍營、校園、旅游、農村開展文藝活動編創執排節目,每年在30個以上。(安永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