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攀天閣鄉工農村群眾新農村建設側記 “到了安一(村)更安逸、到了新樂(村)心更樂、到了工農(村)三岔河”,是工農群眾對幸福家園的美好描述。一進工農村,就能感到青山環抱中的73戶人家,村子不大,但人口居集,傳統與開放,本真與本源的鄉村生活氣息。 農閑季節找菌子 從四月份到七月底,群眾扒松毛、犁田、備肥、育(插)秧、耗秧,忙碌一大陣子后,就到了8月份的農閑點。可能是上帝的恩惠,這個季節四周山上的松茸特別多,剛好是群眾找個鹽巴、茶錢,打個“富業”——找菌子的時間。 喃茂祥說:“我一天到牛場上順著林地轉一圈,二、三斤松茸到手了。今年價錢好,從40元/斤一路上漲到120元,下旬價格還在竄,有人手家庭找個一、兩萬沒問題。” ?“我是這個月找下個月的錢。家有兩個學生,兩個老人,一開學就是好幾千,如果下個月的錢下月找,那只有餓肚子,喝西北風,”周繼華毫不掩飾地說,“這個月找菌子,少說也賣七、八千,子女開學不愁了,算是我的一條生財路。” 晚飯沒事嘮嗑子 生活好過了,手頭寬裕了,工農村群眾晚上總喜歡說說農家各自事。村頭地垴,火塘邊,村委會大院子,鄰居妯娌間,都是村民們低保發多少、醫保有多好等嘮嗑的去處。 “豬圈里不能娶媳婦!我多次給兩個兒子講了,在外打工,邊找(錢)邊順手花,不往家打錢不行。”小火山組退伍軍人朱向軍把教育兒子故事講給付全寶幾個鄰居聽。 “富不讀書,富不長久;窮不讀書,窮不斷根。為什么不讓兒子讀書了?標語上都這么寫。”村醫周華媳婦開玩笑地問著來工農看病的蜂忠。“老師追兩趟,我也送他三次,可小學讀完,他硬是不去了。”蜂忠為難地辯解,“等開學,我再去送他,至少也要讀個初中畢業,打工有頭腦。” 鄰里鄉親出點子 大火山組的會計高顏華,給幾個要好的伴嘮嗑怎樣 “短平快”致富事。從城里到他家串親戚的小舅子說,合伙干個洗車場吧。由于沒有資金,這事倒讓高顏華犯愁,但不死心,電話約著駐村干部,新農村指導員一起聊:“你家舅子有場地,你和他有力氣,只需要出個電費,水費,就等著算日子、數票子、開折子吧。先在親朋好友家借,不夠部分,我借給你,當老板多有名氣。”駐村干部一打氣,一個星期后,維西縣城郊拉河柱村附近,高顏華開的第一個洗車場出現了。 前不久,聽他興奮地說:一天洗20張車左右,生意挺紅火,看來駐村干部和鄉親出的點子真有效。???????? 帶頭致富趟路子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干部;班子行不行,要看前兩名。黨員一提及帶群眾致富事,有說不完的話題。 “當干部的要敢冒險,不然群眾摸不到致富路子,鄰居村都富了,我們還落后哪行。獨定子藥材種籽2800元/斤,麗江賣到3500元/斤。今年我先帶頭試種,成功了,再讓群眾跟著干。”義馬洛組社長蜂建國在村委院里大聲地說。 “州委組織部幫助群眾發展集體和個體經濟,協調下放了20萬‘紅色信貸’資金,我貸了2萬元收厥菜,今年總算把村上綠色食品牌子打了起來。”村監督委員會主任李志新帶領群眾致富,很有成就感地說,“所知道的兵丁組江順紅、余利明,賣給我的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明年,我再做個深加工,把群眾都發動起來。”(牛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