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自林 趙德瑋 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工農村。該村位于維西縣攀天閣鄉政府西北方向,村委會駐地離鄉政府7公里,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574戶2133人,是一個集藏族、傈僳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村落。 ?這是一個傈僳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在清末即有“武陵桃源”的美譽,清光緒年間劍川貢生楊麗拙向外人描寫了一幅葛天之世、 無懷之世的和諧畫卷。然而,這里在幾年前又曾一度令人“談村色變”,是工作組的“禁區”,外地客商的“禁地”…… 金秋時節,記者一行踏上了這片土地,只見路面干凈整潔,處處山明水秀,空氣清新,一幢幢藏式外觀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村民和善友愛…… 是什么讓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記者走訪了當地的百姓以及基層領導,也隨之解開了維西縣攀天閣鄉工農村的嬗變之因。 ?曾經的“問題村”? 九月的工農村,金黃色的稻浪滾滾,不時傳來陣陣犬吠聲,老人們安詳地坐在自家院門外沐浴暖陽,神情愜意。在牛喚馬叫聲中,我們走進了工農村“兩委”大院。 “你們是到村里的第四撥記者。”村黨總支書趙紹蘭和村委會主任喃茂輝說。 村“兩委”辦公室里擠滿了前來咨詢辦事的群眾,“前兩天就通知下去各村民小組,幫助80歲以上的村民向民政部門申報高齡補貼……”兩人邊忙碌著邊向我們解釋。 辦公室里張貼著各種規章制度,在其中維護穩定的負責人圖表中,記者發現了有很多村民小組都有社區矯正人員,這意味著村里有多名刑滿釋放的人員。 “以前我們村是出了名的問題村,經常打架斗毆……”對于過去,喃茂輝并不掩飾:“以前工作組不敢進工農村,來了也要被打跑。曾經有一年村里舉辦了一次物資交流會,外地客商的貨物被偷走,甚至有的村民公然哄搶……” “村里有人到鄉里看電影與人發生口角,村里上百人也會聚集鄉政府‘討要說法’,即便是本村村民到鄉里賣點土特產,也會遭到村匪村霸們的搶劫。”稍嘆口氣,喃茂輝說;“當時最亂的就是村委會所在地大村的兩個村民小組,其他村民小組的人到鄉里都要繞道走。” “工農村是當時攀天閣鄉治安現狀的一個縮影。”鄉黨委書記董順華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鄉里就先后發生過多起嚴重刑事案件,群體事件時有發生,一度出現攔路搶劫、攻擊鄉派出所的現象。”生于斯、長于斯的董順華看過了太多攀天閣以往的混亂,“平時鄉政府大街上經常有酗酒鬧事、小偷小摸、強買強賣、賭博等現象,有的村民上訪甚至到了北京……” 攀天閣的“亂象”如何治理?如何讓該鄉走上一條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之路?成為一道擺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 簡約實用“十不準十提倡”? 2012年6月,攀天閣鄉召開了一次不尋常的專題會議,討論研究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好群眾工作和如何加強進一步加強村民教育管理的問題。 一個重大的決定由此而產生——《攀天閣鄉村民道德行為規范“十不準十提倡”》。 在工農村村“兩委”辦公室,記者看到了“十不準十提倡”張貼到了醒目的位置:1、不準亂砍濫伐,破壞森林資源,侵占和破壞國有土地;提倡維護生態、保護耕地、合理利用資源。2、不準組織、參與賭博性質的斗牛、斗雞、麻將、撲克等活動;提倡熱愛生活,文明娛樂…… 在“十不準十提倡”當中,還有不準打架斗毆、酗酒鬧事、偷盜,不準違法生育,不準虐待婦女、兒童、老人,不準破壞公共設施、不準無故不送子女入學,有意刁難學校及老師,不準亂放牲畜、亂扔亂堆垃圾等等。每一項不準,都和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十不準十提倡”不是鄉黨委政府領導蹲在辦公室里想出來的,在制定出臺過程中,村民們就已經知道了個大概。董順華說,在出臺前,鄉黨委就廣泛調研征求民意,鄉黨委決定后,村“兩委”召開黨員會議討論,隨后再通過群眾討論通過,并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固定下來。 董順華告訴記者,一項制度出臺一要合法;二要順民心,合民意;三要簡單實用。“十不準十提倡”的出臺實施堅持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采取了民主議事、民主決策的方式,把鄉黨委政府的意志和群眾愿望有機統一起來,實現黨委、政府意志和群眾愿望的有機統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工農村村委會主任喃茂輝幫助老人向民政部門申請高齡補助。 ![]() 工農村實行綜治維穩工作責任制,明確責任人。 積分管理強化執行力? 一項制度能否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在于能否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感受到了“十不準十提倡”家喻戶曉的程度。 在維西縣攀天閣鄉工農村走訪的幾戶村民家中,記者在顯眼位置都看到了色彩各異的“十不準十提倡”宣傳單。問及“十不準十提倡”的內容,老人們都能流利地回答。 村委會主任喃茂輝說:“自從鄉里布置任務后,無論是黨員會議還是群眾大會,每次開會都要講。鄉里還要求在村里設置永久性宣傳牌,鄉里的督導組還不時到村里入戶督查,發現永久性宣傳單損壞的及時更換。”旁邊村黨總支書記趙紹蘭插話說,現在村民們都說,他們總是抬頭看“十不準十提倡”,低頭想“十不準十提倡”。 “光知道不行,村委會還要同各家各戶簽訂合約,村民都要按手印來共同遵守。”說起“十不準十提倡”的實施,喃茂輝有說不完的話。的確,從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到宣傳、執行,這當中花費了他不少精力。 村規民約盡管是一種制度,但也是一種道德行為規范,僅靠村民的自覺行為顯然無法維系,那靠什么來執行呢?記者在工農村司法和治安調解室信手翻開了由鄉里統一制作的民情登記冊。“大學生村官楊宏在黨總支組織學習會上上黨課,加1分”,“小火山下組村民李東毆打他人,扣1分,收繳違約金100元,并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大村下組村民周華亂砍濫伐、連片采伐扣5分,收繳違約金500元……”諸如此類加分扣分、違反村規民約處罰登記等情況均一一詳細記錄,有臺賬記錄,有事實表述。 趙紹蘭和喃茂輝在一旁說,“十不準十提倡”實行的是10分制管理,以5分為紅線,逐條進行扣分。扣分在5分以下由村委會收繳違約金和賠償款,超過5分的直接與當年的惠民政策掛鉤,作為民主評議的主要依據…… 碰巧的是,記者在工農村采訪的當天,村“兩委”以及各村支書、各村民小組長都悉數在場,準備歡送已經考上公務員的大學生村官小楊。對于“十不準十提倡”的實施情況,他們最有發言權。 有著20多年黨齡的哀哭米村民小組長蜂應賢告訴記者,在村里,民情登記是由群眾選舉出的3名監事會成員負責的,登記后上報到村委會,然后由村“兩委”召開會議視情節扣分,處罰結果每季度統一在村委會黨務村務公開欄中通報。 趙紹蘭和喃茂輝對記者說,執行制度,關鍵就是不怕得罪人。在采訪中,記者就聽到了這樣兩件事,喃茂輝的二哥因為觀看斗牛被扣罰違約金200元,他的侄兒夫妻爭吵也被罰200元。談到此事,喃茂輝說,作為村主任,理應帶頭執行、嚴格執行“十不準十提倡”,這樣群眾才能心服口服。喃茂輝的二哥也說,作為村黨支書,自己不能觀看斗牛,而要千方百計制止,對于處罰沒有意見。 在工農村,對于觸犯“十不準十提倡”的村民并非一罰了之,而是扣分罰款與教育并重,每次遇到扣分罰款情況,村調解委、治保委以及社區警務人員都要進行調解教育,做到讓當事人對處罰心悅誠服。而工農村違反村規民約的人數也由2012年的38人降至2013年的13人,今年到現在更是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人。 黨員積分管理 嚴字當頭服務為先? 在工農村違反“十不準十提倡”的處罰登記中,兵丁村民小組有一名黨員參與賭博斗牛,被處以兩倍于群眾的扣分和違約金。趙紹蘭說:“對黨員就是要嚴格要求,不然怎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攀天閣鄉,黨員違反“十不準十提倡”,遭受的處罰更重。這是該鄉在黨員積分制管理中明確規定的。 按照該鄉積分制管理,黨員積分制管理主要包括黨員分類、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分值設置、積分登記、積分應用五個方面的內容。 趙紹蘭介紹,在工農村,村“兩委”中的黨員、支部書記以及社干部屬A類,在家無職黨員為B類,流動黨員為C類,老黨員、長期生病或行動不便需要他人照料的特殊黨員為D類。對無職黨員進行設崗定責,包括政策宣傳崗、黨務村務監督崗、生態環境保護崗、環境衛生監督崗、矛盾糾紛排查調解崗、社會治安維護崗、勤勞致富崗等,每名黨員認領崗位、明確職責。 按照分類管理,工農村對黨員管理體現了“嚴”當頭,把黨員的日常行為貫穿到了服務群眾當中。 在工農村,黨員積分每一年為一個周期,每名黨員基礎分為10分,以平時積分、民主評議和黨總支評審三部分組成,分數占比最大的平時積分由監督組登記考核。 仔細翻閱工農村黨員日常行為積分細則,發現黨員除了必須嚴格帶頭遵守村規民約外,對村里出現違反情況負有更大的責任,處罰也非常嚴厲。比如在支部所在地的村民小組發生違法違紀案件,就會一次扣罰10分,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一例扣2分…… A類黨員責任大擔子重,B類黨員的也并不輕松,除了必須參加組織生活、學習等活動外,他們和A類黨員一樣,也有自己的聯系戶,少則一戶,多達10戶。在日常生活中,黨員必須負責向聯系戶宣傳政策法律法規,向組織反映聯系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帶頭組織群眾打掃環境衛生,保障公路暢通,幫助“五保戶”砍柴等等。 趙紹蘭告訴記者,在“十不準十提倡”制定實施過程中,黨員就發揮了宣傳員、組織員、調解員的作用,對于一時想不通的群眾,黨員反復登門入戶做工作,直至老百姓思想轉過彎來。? 潤物細無聲的變化? 兩項積分制管理的實施,給工農村帶來了潤物細無聲的變化。 這一點,作為村主任的喃茂輝感觸頗深:“在實施‘十不準十提倡’前,村里開個群眾會起碼得提前一個星期通知,開會的時候還是來得稀稀拉拉。特別是每逢有惠農政策的相關補助下發時,就十分頭疼,要綜合各家各戶村民的總體情況來發放補貼,大家爭的多,來說情的也有,一個把握不好,就會優親厚友,很難做到公平公正。以前憑個人威望做群眾工作,現在村委會社會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學化,村規民約已形成長效機制,獎懲直接與各項惠農強農政策評定掛鉤,根據得分高低,享受相應補貼標準。由于大家都遵守村規民約,全村呈現出家庭和睦、鄰里團結、鄉風文明、社會進步的新氣象。以前村民為相互爭要各類補貼搞得面紅耳赤,產生鄰里矛盾,現在大家卻相互讓了起來。 在村里的警務室,記者也直觀地看到了變化:2011年工農村治安案件為8起,而2013年則降為0起,社會矛盾糾紛2011年為18起,2013年則降到了8起。 鄉黨委書記董順華說,“十不準十提倡”實施以來,盡管各村的實施有差異,但效果明顯的村做到了一年當中無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無森林火災、無超生人員、無亂砍濫伐現象,無斗牛賭博行為,無交通事故、無上訪人員、無不送子女入學,全鄉治安案件下降25%,刑事案件下降33%,治安調處率、刑事偵破率達100%,司法調解率達98%…… 而對于黨員的表現,群眾也看在眼里,工農村的喃大爺對記者說:“以前的黨員就和普通群眾差不多,甚至很多還不如我們老百姓,做事不愿意上前,現在好了。” 喃茂輝的父親,85歲高齡的喃印興家中有3名黨員,他說:“以前的黨員與農民不相處,還有架子、不干事。現在不同了,哪里有困難那里就有黨員,村里的變化也大了,我支持他們的工作。”? ![]() ?激發創新的動力源泉 ● 迪慶日報評論員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州農村社會正步入轉型期,各種經濟、社會矛盾交織,群眾訴求越來越多。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夯實好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維西縣攀天閣鄉制定的“十不準十提倡”,實現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共建幸福家庭、平安社區、和諧社會,這是一項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大舉措。 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夯實農村黨建基礎,事關全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民生福祉大計,事關迪慶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既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大基礎性工程,也是全社會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支撐。各地要清醒認識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對做好群眾工作、做好社會管理提出的新挑戰,高度統一思想,進一步增強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依法治藏、長期建藏、爭取人心、夯實基礎”的治藏方略,我們要實現建設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的宏偉目標。不但要在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藏區前列,也要在社會建設和管理上走在全國藏區前列,在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上走在全國藏區前列,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實踐證明,農村社會管理科學、社會和諧穩定是跨越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最好的發展環境。我們一定要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些,從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高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和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營造一流環境,為推動全州改革發展穩定保駕護航。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其本質是加強群眾工作、密切黨群關系,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我州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要求我們在創新社會管理上下功夫,在改善民生上做文章,著力解民困、化民怨,聚民心、匯民智,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確保全州政通人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