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覆蓋地區也越來越廣泛,但有沒有真正扶“貧”還是一個問題。 扶貧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資金和項目的確定要一段時間,項目實施要一段時間,從更長遠的方面來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誰都懂,最直接的扶貧方式就是加大資金的投入,但是資金投入以后并不能一下子將群眾的生活水平、精神風貌提高到一定水平。 況且,越貧困的地方各方面基礎就越差,發展就越緩慢,“扶不起的阿斗”有的人你給他再多的幫助他也不會有什么成就,而扶貧項目一般都要求在一定時間段內看到效果,然后才能決定下一步的投入力度,若是將扶貧項目落在真正貧困的村組,那在短期內難以看到成果,所以基層黨委政府為了應對上級檢查考核,都愿意將扶貧項目落地到環境條件相對較好的村組,上級來視察時也能看到村組的良好風貌,看到改變,由此形成了真正需要幫扶的地方沒有幫扶,不需要幫扶的地方被幫扶的怪像。 貧富差距大不僅妨礙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同時還帶來很多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要減小貧富差距,從基層做起,我們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不能讓差距越來越大,這對維護社會和諧安定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越窮的地方越需要幫扶、需要投入,老百姓得到幫助和扶持,自然會為社會和諧安定做貢獻,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不能嫌貧愛富,造盆景,各地應少些“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要進一步克服“點好面差”?痼疾,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力戒盆景“黨建”、展板黨建、口號黨建,堅決糾正創建工作中“以點代面”的做法。 基層黨委政府不能搞“面子工程”,樹立幾個發展得好的示范點,每次項目資金都投向那里,領導視察也是每次就看那幾個點,長期下去,真正窮的地方就像被隔離一樣,更容易被人忽視,更加得不到發展進步。而上級相關部門也應該考慮基層的實際情況,確定可行的幫扶方案,與基層做好對接,將幫扶落實到需要的村組,真正做到扶“貧”。(香格里拉縣金江鎮?張秋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