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起民族團結舞?市委宣傳部供圖 6月7日晚,香格里拉市建塘鎮金龍社區65歲的青瑪央宗來到月光廣場,她看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服飾的人們載歌載舞,也情不自禁地跟著節拍舞動起來。她高興地說:“現在生活富足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過了!感謝黨的好政策!”這位藏族老人的肺腑之言,僅僅是該市牢牢把握“團結、和諧、進步”的發展主題,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理念,逐步提高各族群眾幸福指數,讓全市人民吃得健康、穿得光鮮、住得舒適、行得通暢、玩得舒坦、活得有尊嚴的一個縮影。
?藏民家訪。尤祥能 攝 共唱“發展歌” 最能說明香格里拉發展變化的,不是一串串干巴巴的數字,也不是一幢幢新建的樓房,而是各族群眾臉上的笑容。香格里拉更名13年來,始終保持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生態改善、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實現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完成了香格里拉從夢幻到現實的華麗轉變。 “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啰!安逸啰!不管是老人養老、娃娃上學,還是種田養殖,國家都給一些補助,解決了我們很多困難和問題。”家住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建塘社區68歲的馬央珍見人就說,“以前,我們連穿的鞋子都沒有,生活艱苦得很,現在吃喝住行都不愁,這樣的好日子,我們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的好政策。”交談中不難看出,老人特別感恩黨和政府讓她家過上幸福的生活。 該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讓各族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社會和諧進步,品味生活精彩。政府不僅讓學生免費上學,吃上營養餐,領取高原農牧民學生生活補助,并為學生及群眾交了醫保,而且還給能繁殖的母豬、牦牛、山羊都買了保險,切實為廣大群眾解決了不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 “如今,群眾在家種地有補貼,孩子讀書發‘工資’,外出打工有人幫,看病、養老有保障,家里有安全自來水,出門也有衛生路……”不少群眾把這些新的發展和新的變化編成了藏族鍋莊歌詞。以和諧促發展,用發展促和諧,浸潤著真情實感的安民利民之舉,使黨和政府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使香格里拉駛入了人心思進、共謀發展、同創和諧的快車道。 “以前種糧食不夠吃不說,還要交稅,現在‘一折通’上還有種糧直補,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機補貼、農村低保、高齡補貼等惠民富民政策資金。”正在香格里拉市農村信用聯社取錢的建塘鎮紅坡村的扎史老人,一邊數著手里的錢一邊跟記者說。從為農民減輕負擔入手,香格里拉市在10年前就全面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民零稅、零費、零負擔。 “是啊!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在農村,衛生路修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用上了自來水、太陽能,還有許多農戶拉起了網絡,坐在田間地頭通過手機賣起了山貨,買來了科技產品。”金江鎮吾竹村駕駛員尹中紅說,“如今,城里人和鄉下人都一樣,從大家燦爛的笑容里,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喜悅,同樣的幸福。” 舞動和諧的獨克宗古城。石顯堯??攝 同譜“和諧曲” 幾年前,香格里拉掀起了該市教育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力度最強、投入最大的教育綜合改革,先后投入1.7億元項目資金進行優化整合,把全市原有的8所中學優化整合為3所,讓6000多名初中學生歸并到城區就讀;原有的307所小學整合為17所,使1萬多名小學生集中到各鄉鎮中心完小學習,形成了規模辦學的新格局。 如今,通過這個“藏區一號惠民工程”的實施,該市的農牧民孩子實現了“從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的轉變,為香格里拉的明天托起了希望的太陽。 新中國成立前,香格里拉市境內沒有西醫,在金沙江流域一帶,以祖傳民間老中醫為主開展疾病診治,在高原藏鄉以藏醫為主開展疾病治療。全市各族群眾看病就醫相當困難,基本處于有病不能醫治、聽天由命的狀態。 近年來,特別是更名以來,該市衛生基礎和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從弱到強、從無到有”的跨越,全縣新農合參合率達100%,實現了農村群眾看小病不出村、看大病不出縣,人人看得起病的目標,從根本上解決了各族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沿著香格里拉城往北30多公里,就到了聞名遐邇的尼西鄉,這里綠樹滿坡、“梯田”層層,國道214線的二級公路與村里的水泥衛生路相連……眼前的美麗鄉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是一個“兩山夾一溝、滿溝亂石頭”,村民人均收入只有十幾元的窮山溝,如今舊貌換了新顏。 在尼西鄉的田間地角,不時會遇上黨員干部在指導農戶養殖尼西土雞、加工黑土陶、種植反季蔬菜……據了解,尼西鄉的產業行家、科技土專家和致富帶頭人絕大多數都是黨員,這是該鄉各族群眾引以為榮的變化。而這一切正源于當地黨委、政府不遺余力的民生保障和投入,激發了各族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夙愿。 目前,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一個個民生指標、一幅幅和諧圖景,體現在百姓的笑容上、口碑中,映照著萬家燈火,溫暖著藏區農牧民的心窩。 三壩鄉哈巴新村。尤祥能??攝 合建“大家庭” 自香格里拉更名以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總要求,立足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多教派的市情,堅持“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理念,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使民族團結之花在香格里拉大地蔚然盛開。 該市通過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維護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全力建設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連續8年開展了不同主題的“千名干部進村入戶(寺)”活動,各民族團結發展事業不斷鞏固,維穩能力建設得到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更加夯實,社會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宗教寺院管理長效機制更加完善。 隨著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型民族關系更加鞏固,宗教更加和順有序,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實現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的目標,“平安香格里拉”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成為全國最穩定的藏區之一。 這些成績的取得,完全跟黨在藏區的執政地位得到有力鞏固密不可分。該市更名這13年,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的13年。13年來,該市始終以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為著力點,大力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三嚴三實”和“忠誠、干凈、擔當”專題教育活動等;切實抓好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工作,認真實施“三建三帶三創”等一系列藏區黨建工程,不斷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據了解,該市黨員總數超過1萬人,全市61個村(社區)支部已全部改設為黨總支,新組建農村基層黨支部276個,消除了黨員空白村,實現了95%以上的村民小組長由黨員擔任。該市通過多年的努力,黨的思想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廉政建設工作得到了不斷加強,廣大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扎實推進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建設,譜寫中國夢香格里拉篇章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歡樂的弦子飛舞著,幸福的頌歌回蕩著;金色的陽光照耀著,七彩的草地鋪展著……這里的歌,千曲萬曲都是和諧曲;這里的詩,千首萬首都是和諧賦。香格里拉更名13年來的巨變充分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能不斷增進各民族人民福祉,創造幸福美好生活,開創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舞動感恩的旋律,舞動祝福的旋律,舞動和諧的旋律,舞動憧憬的旋律。香格里拉正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示范區”建設、守護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三大責任”為己任,全面推進深化改革、依法治市、從嚴治黨,努力建設富裕和諧文明幸福美麗香格里拉!(云南日報 記者 尤祥能 通訊員 石顯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