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足跡·看變化 “檢”出新效力 這是一份“體檢表”,體檢內容包括“合法性”、“合理性”、“操作性”、“規范性”、“實效性”等方面,體檢對象是云南省地方性法規。 是否與上位法基本原則和具體規定吻合?法規的制定是否遵循了相應的立法程序?法規是否具有知曉度并被嚴格實施……每一部法規都將由法學專家仔細評估考量。 2015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正式啟動了全省地方性法規的“全面體檢”工作,委托省內法學界專家、學者組成評估小組,分類別對我省119件實施時間超過5年且最近5年內未經修改的、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進行立法后評估,這樣的規模與形式在全國范圍內都是令人矚目的。 自1980年省人大常委會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以來,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了360多件地方性法規,其中現行有效的有225件。據統計,我省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在數量上居全國各省區市前列。 “多年來,我省實施的地方性法規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應清醒看到,其中一些法規存在實施效果不理想或者難以實施的情況”。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楊潤新介紹,此次評估采用了委托第三方評估方式,并自建了評估標準體系,目的是看立法得失、評法規質量,總結立法工作規律,提升我省地方立法質量,促進法律實施。 經過為期半年的工作,目前119件地方性法規完成了初步評估,下一步還將開展交叉評估、復議評估等程序,形成最終的評估報告。據了解,最終的評估結果將作為我省地方性法規修改或者廢止的參考依據,啟動相應的廢止或修改程序。另外,本次評估的結果將以公開評估報告等方式適時向社會公布。 “這是云南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創新實踐。”評估小組成員、云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陳云東說,相信通過不斷創新立法工作方式,我省將更加有效地調動法學界資源,進一步拓展社會各界和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提高立法質量,努力使每一條法規都能精準發力。記者 瞿姝寧 “簡”出新活力 “‘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這對辦企業的人是一個特別的好政策。”云南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趙建華激動地說,“原來把全部三個證辦完至少要半個月,現在實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只要在一個窗口申請,兩個工作日就可以拿證了,真是太便利了,政府的改革政策讓我們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登記注冊便利化的一項重大措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就是對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信息共享”方式,將由工商、質監、稅務3個部門分別核發不同證照,改為由工商部門核發加載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不再發放。 經濟發展需要動力,企業市場發展需要更合理的制度,需要從頂層設計開始,進行商事制度改革。 從全國來說,云南經濟不算發達,正因為不發達,就更需要創造好的發展環境。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部署后,我省全力推進改革工作。2015年5月20日,云南首張“一證三號”營業執照在滇中新區頒發,拉開了全省“三證合一”改革的序幕;9月21日,云南省工商局發出《關于全面實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改革的通知》,進一步規范業務流程,確保“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實施;9月29日,我省舉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全面啟動儀式,“一窗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辦理營業執照在全省全面實行,開啟了云南企業注冊登記的新篇章,為云南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力,市場主體蓬勃增長的局面可以預見。 2015年11月24日至29日,國家工商總局第八督查組對我省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現場督查,認為云南省在國務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以來,認真貫徹落實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等有關政策措施,做到了“政府重視、目標明確、措施有力”,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活力。記者 朱丹 “改”出新動力 2015年3月,位于曲靖市陸良縣的恨虎壩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試運行,通水后正好趕上種煙苗。小百戶鎮炒鐵村委會主任孫永林告訴記者,往年種植煙葉全村產值為960萬元,可現在不同了,通過恨虎壩水利改革項目,用水成本大幅下降,同時,通過精準灌溉大幅節省了用水量,煙葉生長情況良好。初步核算,烤煙種植的年產值達到1300萬元,產量也增長近20%。 2015年9月,播種秋馬鈴薯時節。嘗到了甜頭的農民張字和早早就給自家的取水IC卡充值:“以前一車只能拉5方水,成本在30元左右,現在一方水僅要0.66元,用水成本大幅降低。” 這個深受群眾歡迎的“恨虎壩項目”到底是如何運行的呢?在該項目中成為“股東”的張字和說:“村里人幾乎都入了股,現在水直接通到田里,這些設施也是大家籌錢買的,得心疼。在平日,還有專業技術人員管護這些設施,在技術上對我們進行指導。”我省在恨虎壩農田水利改革試點項目中,引入社會資本和投資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建設、運營和管理,試點區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4提高到0.85,畝均年節約用水45.24立方米,每年可節水45.6萬立方米,徹底解決了小水利工程一年建、兩年用、三年壞,有人用、無人管的難題,實現了工程持續良性運行。 恨虎壩試點著眼打通水利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總體要求,在水權分配、水價改革、引入社會資本、群眾參與、工程管護、節水減排等方面,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改革經驗。 結合推廣恨虎壩經驗,一年來,我省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通過大中小型灌區、重點縣、高效節水及山區“五小水利”建設,2015年預計可完成農村水利投資63億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87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0萬件。 在此基礎上,全力推進農村水利改革試點工作,在重點縣、大中型灌區等農田水利項目中全面推行群眾全程參與建設管理工作,全省64個重點縣和14個大中型灌區參與群眾達131.2萬人次,改革試點工作按時間節點全面完成任務并取得預期成效。其中,曲靖市陸良恨虎壩、中壩村和玉溪市澄江縣高西片區開展的改革試點一邊全力以赴加快試點工程建設進度,為機制有效落地提供基礎保障,一邊及時優化調整當地農村的產業結構,通過水利基礎改善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同時統籌推進村容村貌整治、道路交通、荒山綠化等工作,實現了群眾企業政府多方共贏、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整體提升的良好效果。 記者 王淑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