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互動 共同繁榮 羅平縣大補懂村美麗家園建設項目實施后的新貌。通訊員 毛虹 攝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黨和政府還會不斷增加農業農村投入,支持農村建設發展,支持農民增收致富;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期望殷殷,鼓舞人心。一年多來,云南重新審視城鄉新價值,多了清醒和自覺,更加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更加關注歷史傳承和文明保護,更加關注城鄉規劃建設統籌,更加關注村寨質量城鎮特色,更加關注產村相融產城融合,更加關注發展成果城鄉共享,實現大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共同繁榮,在推進城鎮化中守住美麗鄉愁。 美麗鄉村建設 彰顯田園本色和現代形態 2015年,云南省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展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全局性意義和作用,在試點示范的基礎上,全面規劃、整體推進,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楚雄彝族自治州全面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提檔升級,全州美麗宜居鄉村示范村建設項目資金達到28.5億元,建成一批 “新房、新村、新景、新產業”的美麗宜居鄉村。臨滄市已建成美麗村莊187個,實現了31萬戶民居房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占全市總農戶數50萬戶的61.35%。大理市堅持每年從市級財政安排2000萬元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專項資金,截至目前,建成美麗宜居鄉村示范村415個,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80%,受益人口達到25.6萬人,占全市農村總人口的85%。 一年來,我省加緊編制《云南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各州市正對接全省行動計劃,抓緊編制州市、縣(市、區)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規劃,做到省市縣三級規劃縱向貫通。要從區域上實現規劃全覆蓋,確保覆蓋全省12065個建制村和相關自然村。 一年來,我省將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按照“統籌城鄉、做強滇中、搞活沿邊、聯動群廊”的總體要求,不斷健全城鄉規劃管理體系,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完善城鄉規劃保障措施,統籌考慮城鄉增長邊界、生態紅線、基本農田控制線,注重集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注重提高城鄉規劃的特色品位。守住生態底線,守住風貌特色底線,守住文化傳承底線,努力使城市、城鎮、鄉村建設得越來越美。 產業經濟統籌 加快高端引領和產業聯動 產業是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產村相融才能帶動農民增收,突出產城融合方能實現以產興城。 一年來的城鄉統籌,云南始終堅持產業強村、產村相融,大力推進美麗宜居鄉村與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農村文化創意產業、農村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群眾既住上好房子,又過上好日子。始終堅持產業和城鎮“良性互動”,著力優化產城空間布局、完善提升設施配套、提高改善居住環境、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安排產業、人居、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構筑功能完備、設施現代、環境優美、出行方便、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氣息濃郁、充滿活力的產城一體新型城鎮功能格局。 臨滄市臨翔區采取整合一批項目、培育一個產業集群等措施,使落后的南美鄉蝶變成美麗家園。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拉祜族美麗鄉村時,南美鄉制定了獨具特色的“萬元山”、“萬元田”、“萬元人”產業發展規劃,“長”抓核桃、畜牧、林下生物藥業、拉祜風情旅游業,“短”抓烤煙、油菜、茶葉傳統產業,“特”抓特色經濟林果種植及特色養殖,發展臺灣長壽仁豌豆、滇重樓等“訂單農業”,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經營無企業帶動、市場對接不暢等問題,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騰沖市重點打造和順、固東、猴橋3個省級特色小鎮,滇灘、曲石、界頭、馬站鄉、荷花5個市級特色小鎮及打造界頭現代農業示范、滇灘云峰SPA療養、馬站火山休閑度假、騰越東山英倫風情、騰越綺羅僑鄉文化等10個主題突出、風格各異的市級特色小鎮。通過從產業發展規劃等方面入手,推進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向特色小鎮傾斜,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大力提高居民收入。 騰沖縣中和鎮新岐村兒童體檢日?記者 孫曉云 陳飛 攝影 制度機制統籌 推進改革攻堅和實踐創新 針對當前城鄉統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云南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規劃。 今年我省出臺了《關于科學開展“四規合一”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決定在全省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規合一”試點工作。目前,各地試點工作總體進展情況良好,下一步將擴大試點范圍,爭取盡早實現每個縣(市、區)“一個規劃、一張藍圖”。 保山市為有效探索城鄉統籌的解決途徑,破解普遍存在的城鄉分割、互不融合的問題,在規劃定位上首先明確這不再是鄉鎮、村莊規劃,而是城市的一個片區規劃,承接城市的功能疏導和分散,明確要求規劃要提出撤村建居的思路,避免產業布局、城市基礎設施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安排城鄉“兩張皮”的做法。 昌寧縣田園鎮右文社區的規劃明確提出遷村并點、城增村減的思路,提出了山區30戶以下的小自然村和村民小組向社區中心村集中的思路、目標。施甸縣姚關鎮擺馬村也提出了打造新型農村社區和安置區,實現山區居民向中心村聚集的思路。這些思路和措施使村莊規劃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發展成果統籌 注重城鄉均衡和優質公平 “大家的日子一定會更好。”一年過去了,習總書記的話仿佛仍在耳邊。一年來,云南更加注重推動各類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讓廣大農民群眾更好地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騰沖市將騰越、和順、中和、荷花、清水、北海、曲石、馬站鄉8個鄉鎮行政轄區范圍納入城市區域,統籌城鄉一體發展,進一步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全面統籌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實現城市和周邊鄉鎮協調發展。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通過產業帶動的發展,提高生產水平,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138元增加到2014年的7352元,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城鄉統籌發展帶來的紅利。家住者東鎮馬鄧村的王榮發對此深有體會。過去,他經營著一家小百貨店,生活過得緊緊巴巴。現在在政府的扶持和全家人共同努力下,他家依托地方資源特色,建起了茶廠。如今,子女先后在城里買了房,也有了不少的積蓄。 發展成果不一而足。當前,我省正以深謀遠慮的戰略思維,以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開拓創新,務實工作,做好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努力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為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 雍明虹 茶志福(云南日報) 云嶺時評 希望在廣袤的田野上 與貧困作戰,縮小城鄉差距,云南一直在努力。習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提出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讓云南群眾如沐甘霖。 其實,無論是扶貧攻堅逐年加大力度,還是加大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力度、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作出了富有云南特色、凸顯云南優勢且行之有效的協調發展探索。 “加大攻堅扶貧力度、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進度,著力提高城鄉統一規劃建設水平,著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著力深入貫徹戶籍制度等體制機制改革……”2015年,新時期城鄉一體發展可圈可點,也讓統籌城鄉成為云南推進協調發展的最大特色。我們看到隨著諸多美麗鄉村崛起,帶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轉型,產生諸多“綠富美”的鮮活樣板,城與鄉、發展與生態、生產與生活的角色定位得到重新定義,實現城鄉深度融合,也真切感受到云南實現協調發展,希望還在廣袤的田野上。同時,隨著城鎮布局調整,城市文明繁榮外延輻射,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構建,生態系統的修復完善,城鄉融合的亮點呈現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感也在不斷增強,統籌城鄉發展,云南扎實的工作有目共睹。 展望“十三五”,云南要更進一步,更快一步,全力扶貧攻堅,推進協調發展,為全面實現小康打下堅實基礎。美麗鄉村建設已經延展提升為美麗云南建設,城鄉融合的硬件建設和軟件改革完善均需不斷提升,全力促進城市經濟繁榮,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相互融合和帶動,推進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綠色產業和資本、技術、人才進入鄉村,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確保全體云南人進入全面小康。云南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還將有諸多障礙,但只要堅持把人的全面發展擺在首要位置,推動協調發展,就必定能在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目標上插上一面屬于云南的旗幟。雍明虹(云南日報) 循足跡·看變化 從藍圖到現實 2015年7月底,安寧市龍山立交、縣八公路(少沙段)、石安公路(安寧段)同時通車,有效改善了安寧與昆明的通行環境,極大方便了民眾往來于安寧與昆明及周邊州市之間。 一直以來,相比呈貢新區依托昆明市政府、空港經濟區依托長水機場,太平新城的區域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甚至被稱作“價值洼地”。如今,交通環境得以改善的太平新城,可輕松進入昆明15分鐘生活圈。 作為滇中新區西片區的重鎮,太平新城成功從“體育小鎮”轉型升級為“園林生態新城”。而快速發展的背后,少不了當地百姓的支持;新城發展好了,又以惠民工程反哺百姓。 2015年4月30日,太平新城召開2014年度惠民工程資金發放及2015年惠民工作安排會議,集中兌現250多萬元惠民資金。拿到1.8萬元“外出租地發展產業補助”的楊繼勇心頭一陣熱乎。楊繼勇家的土地在太平新城開發建設中被征用,年近不惑的他一度苦惱無助,感覺生活沒了著落,情緒很低落。后來太平新城在惠民政策中增加了“外出租地發展產業補助”,他和另外兩個鄉親合伙到勐海縣租了60多畝地種蔬菜,家庭有了穩定收入,氣氛也和諧了。“政府每畝補助300元,共1.8萬元。”楊繼勇說,政府鼓勵外出創業,自己心里更有底、更踏實了。 為讓當地老百姓適應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生產生活,太平新城不斷加大公共服務配套投入。砂之船·奧特萊斯購物中心項目、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新昆華醫院、安寧中學太平校區等一大批項目已經建成、在建或即將建設,一座綜合配套設施齊全、宜居宜業的山水園林生態新城正日益清晰地顯現。 從寬敞的農村小院搬進城市小區樓房,很多回遷戶都不習慣,究竟該怎樣融入城市生活,很多人有點摸不著邊。為了讓初入城市的村民從容轉型,太平市民學校專門領著村民到昆明翠湖旁邊的小區去參觀,去昆鋼生活區逛,還邀請了老師給村民們講授“理財課”,讓大家看到城市生活實實在在的一面。 “滇中新區要融合發展,推動產城融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促進產城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增強產業集聚能力,積極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加快就地城鎮化進程,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省委、省政府希望滇中新區統籌城鄉發展,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按照“統籌城鄉、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要求和“一年有起色、三年大變樣、五年好形象”的目標,滇中新區決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堅持以產聚人、以產促城、產城融合一體發展,打造“宜商、宜業、宜居、宜游”四位一體的“產業新區、美麗新城”。 如今在滇中新區的版圖上,嵩明縣以“一主五新”的滇中城市發展格局,致力打造滇中新區的先行示范區、云南新型工業化的產業聚集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改革創新區,成為滇中經濟圈中最具活力、最具潛質、最具投資優勢的開放區域。空港經濟區著力“高效活力空港新區”的建設,將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的進一步加強,呈現全新的對外開發開放局面。安寧“一園一港六基地”的產業布局已然形成,交通建設全面提速,民生保障釋放改革紅利。 記者 孫偉(云南日報) 心里話·捎北京 讓群眾看得見山水摸得到實惠 “現在村里干凈了、漂亮了,我們老兩個平時到廣場唱唱花燈,日子比城里人還好過呢!”晉寧縣六街鎮龍王塘村村民張小紅笑著說。 張小紅的3個兒女都在外地工作,老兩口在家里耕種著幾畝田地,每年有4萬多元的收入。“現在的生活不愁吃,就愁吃不完!”張小紅爽朗笑開了。 2014年初龍王塘村入選全昆明市31個“美麗鄉村”示范村行列,搭上了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快車。龍王塘村巧妙地把鄉村文化、鄉村風景融入到“美麗鄉村”工程中,統籌地處理好美麗與富民的關系,想方設法拓寬渠道,改善村民生活,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發展,努力讓農村群眾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摸得到實惠。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龍王塘村就地取材,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建了水景公園。“坐在這里夏天特別涼快,冬天可以曬太陽,只要不下雨,我們每天都來這里。”72歲的付興邦老人說,村里的老人們最喜歡到水景公園坐一坐,聊聊家常、曬曬太陽。 “要讓美麗而熟悉的鄉景、鄉風、鄉情,成為吸引人的鄉愁。”龍王塘村在建設美麗鄉村工程中,注重與村莊的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傳承等相結合,綜合考慮田、林、房、路、水、村、景點、區位等因素,通過特色規劃,龍王塘村山明水秀的特色更加凸顯。 “幾年前,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也沒有什么公共設施。”龍王塘村委副書記朱永明告訴記者,全村共有農戶321戶,共1279人,過去主要以種植水稻和糧食作物為主,村民們僅夠溫飽。2008年村里引進了經濟作物荷蘭豆后,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不少村民還外出到曲靖、紅河一帶租種荷蘭豆,人均純收入達到6645元,高于晉寧縣平均水平。 “我們靠種菜收入還不錯,現在村里更干凈漂亮了,心情也愉快多了!”50歲的楊鳳飛是村里種菜一把好手,他和妻子在村子里種著四五畝荷蘭豆和西蘭花,每年純收入能有三五萬元。種菜之余,夫妻倆還到附近去打零工,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不少,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現在他們正籌劃著蓋新房。 打造“美麗鄉村”最終要實現群眾富裕。龍王塘村將按照“一村多業”的思路,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謀劃制定與農村發展相配套的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美麗鄉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持久的發展動力。目前,村里正在考察引進新的經濟蔬菜品種。龍王塘村依山傍水,風景明秀,下一步,村里打算通過開發田園風光旅游,拓寬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途徑。 記者 張雁群(云南日報) 熱議·點贊·期待 經歷了一場“革命性”變化 陸良縣龍海鄉大竹園村委會的小松毛村,昔日“臟、亂、差”和“人畜混居”的現象被一排排、一棟棟整齊排列的青瓦白墻“小洋樓”所取代,所有牲畜都已進入了各自的“小區”,真正實現了人畜分離。“我家在2排2棟”,“我家在4排1棟……”59歲的保心懷和51歲的保體安語調透著內心的喜悅,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過了半輩子,還能住上這樣的新房,自己做夢都沒有想過。“小松毛真的是經歷了一場‘革命性’變化。”在龍海鄉黨委書記謝茂華看來,正是這種“革命性”的魄力和動力,打造了小松毛“廣場、洋樓、公園”式的美麗家園新格局。 休閑農業美麗鄉村融為一體 “大理州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秀麗,是著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具有發展休閑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大理州農業局產業辦主任張茂云說,全州將圍繞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居民休閑消費的目標,以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創新創造為徑,生態園區為形,將休閑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注重規范管理、內涵提升、公共服務、文化發掘和氛圍營造,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六城同創”是民生福祉 玉溪市朝著“打造宜居生態幸福魅力之城”的目標奮進,全市上下正齊心協力推進“六城同創”。開展“六城同創”,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善人居環境,讓人民群眾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在天藍地綠、文明禮讓、天人和諧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玉溪市市委書記羅應光表示,“六城同創”首先是民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生態福利,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讓“美麗家園”惠及群眾 “紅河州堅持美在村莊、亮在改革。”紅河州美麗辦專職副主任舒遜說,紅河“美麗家園”建設在深化農村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創新鄉村管理機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創新突破。目前,紅河已打造出石屏縣龍港新村、彌勒市可邑小鎮、元陽縣哈尼小鎮、蒙自市尼蘇小鎮等一批主題鮮明、韻味獨特的嶄新的美麗家園新村,使城鄉居民共享宜居幸福生活。 記者 茶志福 整理(云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