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嶺時評 找到開啟文化寶庫的鑰匙 劉薇薇 去年5月1日,來自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古歌”亮相意大利米蘭世博會,成為2015年中國館唯一駐場演出的節目,這一古老的歌唱調式由此登上了璀璨的國際舞臺;10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縣的“南澗跳菜”藝術團又受邀在中英創意產業展上獻藝,“南澗跳菜”首次亮相歐洲…… 云南的“文化名片”悉數亮相高規格國際舞臺是云南的榮耀。少數民族眾多的云南,一直是文化資源最為燦爛豐富、瑰麗多彩的大寶庫。從歷史上的爨文化、古滇國文化、南詔大理國文化、邊屯文化等燦爛地域文化的植根,再到近現代以來陸軍講武堂、重九起義、護國運動、西南聯大的歷史沉淀,從上世紀初《五朵金花》、《阿詩瑪》等電影的無形加冕,再到《云南映象》、《印象·麗江》、《蝴蝶之夢》等文藝演出的綻放,以文化興省,以文化塑人,以文化載道,已然成為云南最有魅力的存在。 然瑜不掩瑕,雖然當前云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自信且從容,豐富的文化資源也逐步挖掘并得以開發,但產業發展方面存在的缺陷,卻成為云南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型最大的障礙。比如,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層次不高,很多產業項目和文化產品依然過度集中在民族文化旅游、文藝表演、民族手工藝制作等傳統行業,創意型、知識型、技術型的現代文化創意項目起步晚且步伐慢,加之創新能力羸弱,尚未激發出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再者,文化產品不注重市場包裝,市場敏感性不強,且不注重產業鏈的延伸,配套產品的開發體系不甚健全,很多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和潛力尚未得到有效發揮。 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將文化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支點,通過支點的撬動,文化只有與相關產業的聯姻、抱團或是合作,才能激發出更多的火花。文化需要傳承堅守,但文化資源卻需要充分盤活,助其新生。只有充分認識到我們自身的資源優勢,將更多的文化精品從沉睡中喚醒,并通過詳細的規劃引領、體制機制的松綁創新拓寬其開發路徑,通過品牌的個性塑造充實其內在生命,如此,方不辜負腳下這片土地和人民的饋贈,無愧于這個時代的機遇垂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