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兩微一端”幾乎成為各媒體融合轉型的標配。微信公眾號作為社交媒體,不僅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發聲”的平臺,也因其具有傳播速度快、內容多樣、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優勢,為傳統媒體發揮著引導社會輿論、拓寬傳播渠道、豐富內容樣式、凝聚受眾群體等特殊作用,進一步提升了黨的新聞輿論引導力、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打通了媒體與受眾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以迪慶日報傳媒微信公眾號為切入點,以微信直播迪慶兩會為例,淺議黨報媒體辦好微信公眾號的幾點思考。 創新傳播渠道 提升媒體傳播力 “不日新者必日退?!薄懊髡咭驎r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痹?·19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2017年迪慶兩會期間,迪慶日報社提前策劃,優化采編組合,除在報紙版面開設“迪慶兩會”專欄、香格里拉網開辟“2017迪慶兩會”專題網頁、迪慶手機報開設兩會欄目等常規報道外,運用網絡新技術,以文字+視頻+音頻+圖片+全景VR+互動的形式,在迪慶日報傳媒微信公眾號上重點打造“兩會全程直播”平臺,用全新的視角全程報道兩會盛況,為受眾提供了一次豐盛的兩會報道大餐,把兩會聲音傳達到云南藏區千家萬戶。通過微信直播方式,搭建起微友、讀者與兩會之間的橋梁,增強了政民互動、官民互動,拉近黨委、政府與百姓的距離。同時,借助“兩會直播”方式探索媒體融合發展,強化 “用戶意識”,改造話語體系,豐富傳播內容,切實擔負起了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責任。 微信公眾號全程直播兩會,這在迪慶兩會史上尚屬首次。迪慶日報社從以下幾方面創新新聞報道。 一、鑒于采編人員不足、采編部門“各燒各的灶、各做各的飯”的現狀,在兩會召開前夕,迪慶日報社就對有限的采編人員進行了優化組合,實行大采編制度,整合編輯力量,打破以往部門間條塊分割、各自為陣的局面,為兩會報道形成強大合力。 二、突破以往大型報道中以報紙為主的報道局面,將報紙—網站—新媒體的傳播流程改變為新媒體—網站—報紙,其中優先微信直播。傳播流程的變化,改變了以往新聞報道慢半拍的現象。一個內容多媒體手段呈現,實現文字、圖片、聲音、視頻、VR等各類媒體要素的全景展現,做到可聽、可看、可評論,達到快捷、直觀、高效的目的,新聞稿件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的全媒體生產,有效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順應當前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傳播規律。 三、利用已建好的演播室,邀請部分代表委員做客“兩會直播間”,與微友面對面探討大家最關注的民生與發展問題、談意見建議、表達愿望等,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四、在兩會直播中首次穿插“VR”技術,用不一樣的視角呈現會議現場,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從報紙到新聞網站再到微信公眾號,傳播的都是內容,吸引人的不僅是形式上的創新,更多的在于創新性的內容。兩會直播中,迪慶日報傳媒微信公眾號創新內容生產,比如,州長齊建新作政府工作報告結束后,馬上推出《今天這張試卷在迪慶火了!齊建新答卷!》文章以試卷的方式,詳細解讀了迪慶州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形式活潑又有創新意識,文章刊發后,在與會代表和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點贊、評論,稱贊宣傳報道形式有創意。 統計顯示,“2017年迪慶兩會直播”點擊量達268270人次,加上網站、報紙、手機報、微博、客戶端等各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閱讀點擊量達35萬人次,兩者均創下了迪慶日報及微信公眾號創刊以來的歷史記錄。 加強網絡互動 努力貼近大眾 “一切媒介都是補救過去媒介的不足,并驅使媒介向著更加人性化發展?!痹趯V稊底蛀溈吮R漢》中,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如是說。微信公眾號,正實踐著保羅萊文森的論斷。 互動傳播是新媒體較不同于傳統媒體的顯著特征,它改變了傳統傳播體系下“媒體報道什么受眾只能看什么”的單向傳播方式。迪慶日報社通過報網互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媒體與用戶互動,拉長傳播鏈條,擴大傳播覆蓋面,增強用戶參與感。其中,微信直播的可聽、可看、可評論的傳播優勢,讓迪慶兩會成為“沒有墻”的會場,《微友有話說》《代表委員心聲》欄目的開通,拓寬了民眾參政議政渠道,提高廣大群眾關注兩會、參與兩會的積極性,增強代表委員和受眾的互動交流。 微信平臺在及時、準確、全程直播兩會盛況的同時,匯聚民意、民心、民智,為迪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推進迪慶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建設積聚更多發展新動力。后臺統計數據顯示,兩會期間共收到微友評論247條,點贊近500次,其中對迪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和諧等方面(包括迪慶交通、時政建設、教育、醫療衛生、4G網絡等)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建議超百條,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 堅持“內容為王” 提升新聞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內容為王、思想為王始終是媒體生存發展的關鍵。 兩會期間,迪慶日報社組建融合報道團隊,記者多路出擊,圍繞兩會各項議程、會議主題,及時報道現場新聞,并深入各代表團,把鏡頭、話筒對準基層代表、委員,傾聽他們的心聲。報道中,前方記者“變身”全媒體記者,通過相機+手機,實時采集文字、圖片、全景VR和視頻。微信直播平臺通過資源整合、內容編排,推出大量形態多樣、“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創新聞報道。直播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各類社交平臺后,廣大網友、微友紛紛關注、分享。在為期一周的迪慶兩會時間里,直播平臺共計發布稿件近千篇、圖片1300幅、視頻50多條。 新媒體贏就贏在創新上,新聞報道有沒有影響力,能不能傳得開,靠的就是創新和創意,誰的創新創意好,誰就贏得了讀者。今年的兩會直播報道獲得了網友、微友的好評,在發布新聞、引導輿論、監督社會、反映百姓呼聲、通達社情民意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人口僅有40萬的迪慶,一個新聞主題的閱讀點擊量達35萬人次、留言上百條,實屬不易,但在新技術應用、主題策劃、資源整合、內容創新、互動引導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還需在策劃組織、新聞采編、拓展渠道、內容整合等方面下功夫,強化傳播意識、增強用戶觀念,打通媒體與受眾的“最后一公里”。(彭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