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腹地,金沙江、瀾滄江上游,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境內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面積占全州總面積的47.4%,生態保護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迪慶森林曾遭受“大躍進”毀林煉鐵、上世紀60年代毀林開荒、特別是70年代國家森工企業過度開采等三次重大采毀,境內植被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瀾滄江沿岸的德欽、維西縣城,曾經遭受嚴重的泥石流威脅。山高、坡陡、高寒,植被恢復難度大,生長期長,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城鄉垃圾等對環境的污染加重,生態保護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重建的任務十分繁重。 一、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情況 迪慶生態環境有著特殊性,主要特點是資源富集、物種豐富、環境多樣、生態脆弱。根據這些特點,現階段我州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是做好保護,為此,從“加強保護、提高認識、森林防護”三個方面全力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一)狠抓落實,嚴格做好環境保護 一是強化環境監測及監察執法。扎實做好國控、省控地表水例行監測、污染物總量控制監測等各項監測任務,為各級政府行政決策和環境管理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撐。按照分片區“網格化”管理模式,落實監察任務到人,對轄區環境問題作出迅速反應,消除污染隱患,避免污染擴大化,減少環境污染投訴。采取定期、不定期檢查和抽查、巡查等方式對重點建設項目多批次督查,對區域重點污染源、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和一般污染源企業的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按規定進行常規檢查。對違反環保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堅決嚴肅處理。 二是扎實推進防污治污和減排工作。全面排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全面整治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深入推進“數字環保”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執法、輻射監管以及環境信息發布等環保重點業務工作提供平臺。嚴格按照重點企業核定的減排任務,繼續強化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三大措施,“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0.7%。重點加大對全州城鎮污水處理廠督查力度,進一步在提高污水進水量、進水濃度和管網建設上下功夫,城鄉“兩污”處理設施、城市地下管廊、棚戶區改造、城市綠化等工程建設力度加大。加強鐵合金、水泥等行業的污染減排,提高重點行業減排效率。規范資源開發利用,出臺資源管理辦法,全面完成小水電項目清理,積極推進小礦山清理整頓工作。深入整治城市面山、城鄉土地違法占用行為。 (二)多措并舉,切實提高生態意識 一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系列創建工作。根據《州人民政府關于迪慶生態州建設規劃實施方案》和《州人民政府關于迪慶州生態創建實施方案》,把創建生態鄉(鎮)和生態村作為推動全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內容,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強化責任措施,大力實施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城鎮、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生態家園建設,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 二是扎實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建立生態紅線管理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4個較難方面內容加強調研,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凝聚共識,制定工作進度表和線路圖,有序開展生態補償機制改革。 三是促進群眾意識提高。通過創新宣傳模式,利用社會宣傳、企業宣傳、媒體宣傳等廣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迪慶日報、迪慶廣播電視臺、七彩云南保護網等媒體廣泛宣傳報道。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群眾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意識。 (三)緊盯重點,全面抓好森林治理 一是嚴格做好森林防護。在繼續加強天然林、天然草場等保護的同時,著力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實行全年野外禁火,進一步嚴格森林管護制度。通過加強林地保護管理、森林限額采伐管理、木材流通管理、森林行政執法等工作,切實保護森林資源安全。全力推進薪炭柴替代能源工程、云南藏區供暖項目和天然氣管道項目,香格里拉天然氣站實現開工建設。 二是努力做好森林建設。在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污染治理等工程建設的同時,制定出臺造林綠化實施方案,大力實施植樹造林五年行動計劃,在全州范圍內大規模開展義務植樹、造林綠化活動。 二、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總體來看,我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績,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和州委、州政府的定位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個依然存在”。 一是保護生態意識淡薄的問題依然存在。群眾生態保護知識欠缺、參與生態保護的深度不夠、生態法治觀念淡薄等問題,始終是我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最大的阻力。部分人對保護生態持懷疑態度,或對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個別地方還存在人為破壞環境的行為。 二是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經濟總量小、發展水平低、發展不均衡是我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難免與生態保護出現沖突并留下隱患。如小水電、小礦山無序開發,亂挖濫采等現象時有發生,在經濟利益面前,違法違規破壞環境的情況屢禁不止。 三是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薄弱的問題依然存在。全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滯后,面臨的生態保護壓力大,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污染現象突出。 四是政策保障不到位的情況依然存在。我州森林面積大且環境脆弱,生態恢復周期長,森林管護成本大,資金缺口大。現行的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與我州森林生態價值相差甚遠,難以滿足公益林管護的實際需求,也不能充分體現林農的損失性經濟補償,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林農建設公益林的積極性,甚至還給林區社會產生了一些不穩定的隱患。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為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快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緊緊圍繞我州建設全國藏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全國藏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東部藏區輻射中心的目標,按照“保護生態、建設生態、開發生態、共享生態”的建設思路,努力實現“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獲得感”,嚴格遵循四個原則、避免兩個傾向、抓好六項重點工作。 (一)四項原則 一是生態優先。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建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格局,在確保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優先注重生態利益,不讓生態讓步于發展。 二是規劃約束。始終堅持規劃的剛性約束,設定最有益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布局。強調規劃的管理和執行,既要做到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與超前性,更要做到“有規必依”。 三是制度保障。要用法律來保護生態,建立健全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各項法規政策。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廢止不適用的制度,用嚴明的制度,嚴格執行、嚴密監督,建立健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四是注重效益。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綠色經濟。在規范生態保護行為的同時,重視建立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 (二)避免兩種傾向 一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立的傾向。一方面,存在為了保護生態而抵制發展,甚至是停止發展的想法,另一方面,存在要發展就肯定有生態代價,只有發展上去了,才能去保護生態的想法。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不是“二選一”,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加一大于二”。 二是理念與實際工作沖突的傾向。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生態的重要性,并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重要理念。而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理念很明確,但落實困難、辦法不多、效益不明顯等問題。 (三)抓好六項重點工作 一是優化空間布局。啟動制定州域國土空間布局規劃,以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為統領,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消耗上限,在生態紅線區實施最嚴格的立法保護,嚴控各類開發行為,生態管控區實行嚴格的空間總量控制。在謀劃空間布局時,要統籌考慮今后的發展需要和公益性基礎設施需求。就基礎設施建設而言,要充分考慮滇藏高速公路、滇藏鐵路等計劃內項目的需求,也要考慮到計劃外建設項目的可能性,如五境-霞若-康普公路。 二是明確責任劃分。成立州級層面的、統籌協調林業、環保、國土、水務等部門的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保護、管理、建設于一體,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思路,全面強化部門履職,倡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先行先試,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迪慶路子。 三是強化制度力量。加強建設生態文明的制度設計,用制度規范、約束和調節人們的行為,解決好生態文明建設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生態保護的各項規章制度,也要探索和嘗試生態與效益互補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對我州已出臺的植樹造林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全年禁火令、宅基地管理辦法等,加大監督執行力度,確保制度落實到位,作用明顯。 四是堅持種好樹子。圍繞建設全國藏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和“暖入戶、樹進城”工作,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州之本”,深入實施“綠水青山凈土”行動計劃,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環境優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不斷強化公民保護生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嚴格按照全州植樹造林行動計劃,確保每年完成義務植樹任務。加快推進全域綠化活動,力爭各縣(市)和開發區成功創建園林城市。加強水環境治理,嚴格水源地保護,全面落實水資源管理條例,繼續加快城區河流截污和綜合提升工程建設,切實做好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水資源保護工作。 五是切實管好林子。扎實推進“兩江”上游國家重大生態建設工程,依法管好2650萬畝森林。全力推進云南藏區供暖項目,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香格里拉、德欽、維西城區集中供暖建設。加快生態建設,切實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嚴厲打擊破壞森林的違法行為,扎實做好水土流失、石漠化防治、地質災害治理等工程。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政策激勵和補償標準,切實保障群眾利益。將尚未納入生態效益補償的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不斷擴大有效保護面積。 六是堅決封住口子。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城鄉宅基地管理辦法,開展土地整治專項行動,管好用好宅基地、承包地、未建設用地,依法嚴厲打擊城市面山、草原濕地、城鄉土地違法占用行為。抓好城鄉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體系建設,努力提高供水廠、垃圾場、污水廠覆蓋率。繼續整治城鄉周邊、河道兩岸亂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行為,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配套設施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改造提升雨污分流管道、老舊破損管道,確保城鎮供排水安全。嚴格執行草原管理條例,堅決打擊和整治草原、濕地、土地違法占用和公路沿線、城市周邊破壞山體的行為。嚴格落實項目環評準入制度,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廣生態技術,發展生態產業,打造生態品牌,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落實節能減排任務,加大耕地污染防治,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李裕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