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嘉璐 市級電視臺作為地方主流媒體,是黨委政府的宣傳陣地,廣大人民群眾的輿論喉舌;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其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新聞媒體在當今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既要做好“上傳下達”工作,又要做到服務基層、聯系群眾、為老百姓發聲。其中,電視新聞編輯是關系新聞節目成敗的關鍵一環,編輯素質的高低對新聞節目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培養一批高素質新聞編輯隊伍,是提高電視臺新聞質量的關鍵。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新聞編輯實踐,淺談市級電視臺新聞編輯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 電視新聞節目是反映社會現象的一面鏡子,它不是簡單的稿件編排和畫面羅列,而是要體現黨的方針政策或在某個特殊時期黨的宣傳重點及宣傳方向。如果一個新聞編輯不了解黨在某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又憑借什么標準去選題、改稿、發稿呢?這就要求新聞編輯需站在政治高度思考問題,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堅決杜絕在政治立場和輿論導向上出現偏差,并確保所編輯、發布的信息內容真實、準確、權威。 市級電視臺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基層群眾的橋梁,既要傳達上級的政令,又要為地方社會發展提供服務。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要不斷學習我黨的大政方針,緊跟時代步伐,時刻學習領會中央精神,并與當地政策融會貫通。要和記者一樣深入基層,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和群眾所思所想,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引導功能,用黨的政策為群眾答疑解惑,架起黨和群眾心靈溝通的橋梁。 另外,在新媒體迅猛崛起的今天,大量自媒體應運而生,但因缺乏有效監管,很多自媒體為博得讀者眼球和點擊量,制造不實新聞乃至虛假新聞混淆視聽,嚴重影響了受眾的辨別能力。這時,傳統新聞媒體編輯一定要堅定立場,及時幫廣大觀眾矯正視聽。 二、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 (一)要有敏銳的新聞嗅覺 所謂新聞,“新”是關鍵,如何在第一時間抓住新聞線索?什么樣的新聞素材適合做系列報道?什么樣的新聞素材適合做專題報道?什么樣的新聞素材適合寫簡訊?這些都是檢驗新聞編輯是否具有敏銳的新聞嗅覺。比如突發新聞,時效性很強,沒有時間讓記者去寫長篇大論的稿件,這時我們可以采取系列報道的方式,在第一時間簡單交代事件的起因及發生時的現場情況,在之后的兩三天內,可以持續對該新聞事件進行追蹤報道,反映該事件發生后的社會反響及處理結果等。 此外,新聞編輯還應具備對新聞素材的整合、提煉能力。每天發生的新聞事件數以百計,這就要求編輯需對新聞素材進行整合、加工,提取出有效信息進行濃縮,并重新組織搭配,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 (二)要熟悉采訪工作 都說記者要有后期意識,同樣編輯也要有前期意識。電視新聞報道不只是畫面的隨意組合,編輯只有熟悉采、編業務,才能將完整、有靈魂的新聞呈現給讀者。什么樣的鏡頭是稿件需要的?什么樣的同期聲能為新聞錦上添花?新聞編輯只有不斷積累采訪經驗,領會記者意圖,才能做到畫面與新聞內容相輔相成。 (三)要有創新意識 如今,音視頻結合的新聞傳播方式不單是電視新聞節目的標配,微信、微博、APP等新媒體都已經具備了傳播音視頻的能力。所以,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要想給觀眾在視聽感受上帶來新的沖擊,就必須要創新: 要創新新聞內容。比如,傳統的會議新聞,可以采取跳出會議寫新聞的形式,在會議內容中尋找新聞點,留意哪些信息是觀眾喜聞樂見的、關心關注的,力爭利用會議上發現的有新聞價值的第一手線索,進行內容補充,并加以細琢,打造出有深度、有新聞價值的報道。 要創新新聞形式,在編輯制作中,不再是單一的聲音配畫面,可以將文字、畫面、背景音、烘托氛圍的音樂乃至3D動畫合理的融入到新聞中,使新聞的表現形式更生動活潑,使報道想要表達的內容更簡單明了,更通俗易懂。 總的來說,市級電視臺新聞編輯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與政治素養,還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只有這樣,市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在新媒體的強力沖擊下繼續發展,并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