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洋洋 當前,隨著我國電視節目的多元化,民生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大電視媒體上,各級電視臺紛紛推出自己的民生類新聞節目。時至今日,這些節目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傳統的電視節目類型,引領了民生節目的潮流,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以下幾點簡單分析。 一、民生節目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生是指百姓的生活、生計。然而對于民生新聞的內涵,業內人士至今都未形成統一的說法。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民生新聞節目來源于生活。既然來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報道內容也應與民眾息息相關。簡而言之,就是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講“人情味”,說“真心事”。 談起民生節目,不得不提的是民生新聞節目《南京零距離》,此檔節目開創了中國民生新聞節目之先河。之后,各種民生節目陸續開播。創新的節目形式、新穎的報道方式,突破了傳統電視價值觀,沒有了時政新聞的枯燥乏味,鏡頭對準了基層百姓的普通生活,民生節目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節目”,不斷增高的收視率引來紛紛效仿。重慶衛視的“天天630”、湖南臺的“都市一時間”、山東臺的“民生直通車”、云南臺的“都市條形碼”等一系列類似節目接踵而至。2004年是電視民生節目突飛猛進發展的一年,這些節目不同程度上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2009年,央視在兩會報道中,對欄目設置、嘉賓選擇、節目形式進行再度提升、創新,更加“平民化”的特點,讓觀眾感到親切,人們感嘆:原來時政新聞也能做出民生的“味道”! 二、民生節目的優勢及特點 民生新聞類節目著眼于平民視角,焦點對準的是百姓身邊事,描述的是市井百態,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贏得不少觀眾的青睞。新聞線索提供、有獎新聞征集等等互動環節,讓觀眾親身感受到節目的魅力。 民生新聞往往被觀眾親切地稱作“老百姓自己的新聞”。民生新聞是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下,以服務化的理念來關注民眾生活,讓新聞變得可看、管用,讓民眾產生一種帶有期待值的意識。關注民生就是關注時代,在內容上,民生新聞是在宏觀政策環境下,緊密與群眾的生產生活聯系在一起,所報道的內容讓普通百姓覺得受用。民生新聞節目的素材都是發生在普通老百姓家中的大事、小事、身邊事,節目內容使觀眾有期待意識和親切感。 三、民生節目的發展趨勢 民生新聞類節目走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雖然有輝煌,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盲目效仿、缺乏創新、內容庸俗膚淺等,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承擔起媒體人的責任,堅持不斷創新節目形式,有針對性的挑選素材,提高節目質量和深度。 創新形式,增加內容廣度。民生新聞要在貼近百姓的基礎上學會說大事。千萬不要以為百姓只想知道身邊的柴米油鹽茶,其實,百姓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能把國家大事通過小的角度說得細致入微、精彩鮮活才是民生新聞節目的本事。 創新媒介,增加傳播時效。要利用新媒體、融媒體平臺,提高自身關注度,增加新聞時效性,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平臺擴大節目影響力。 立足本土,增加社會責任感。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將目光更多的投向基層、投向百姓。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創新報道形式和內容,突出各個地區的民族文化、自然環境等。新聞媒體是黨政的喉舌,新聞工作者理應肩負起傳播把關人的責任,以提高從業者整體素養為抓手,提高節目的整體水平。 加快品牌建設,提高知名度。電視民生節目想要立于不敗之地,不可或缺的就是品牌。唯有如此,節目才會可持續發展,才會有生命力。想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必須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在節目內涵和表現手法上不斷有新的突破,并形成自己的欄目風格,進而打造屬于自己的欄目品牌。 總之,想要做好民生節目就要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改革,電視民生節目將富有持久的動力和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