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鄉村文化振興時特別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大力推動鄉村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以鄉風建設為抓手、以文化事業為支撐、以文化產業為引擎,文農旅深度融合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全面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發揮更大助推作用。
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加快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首先應著眼群眾文明素質養成,以鄉風建設為抓手,全面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廣泛開展日?;?、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傳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老百姓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加強文明村鎮創建,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群眾摒棄落后習俗,移風易俗,敦風化俗。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整治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涵養文明鄉風,營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
發展鄉村文化事業,提振群眾信心決心 鄉村文化事業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撐。發展鄉村文化事業,需要聚焦短板、精準施策,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應加快實施“菜單化”供給,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和城鄉文化結對共建機制,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強化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管理和運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實施精品化創作,組織動員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走進一線采風,創作推出和展演展映一批鄉村文化特色的原創文藝精品,提振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實施特色化建設,把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之中,打造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
壯大鄉村文化產業,深化鄉村農旅融合 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是促進鄉村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用好用足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引導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文化建設,形成發展合力。堅持多領域融合,豐富發展業態,創新“文化+”模式,推動民族民間手工藝品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融合;推動紅色旅游、農牧旅游產業升級,打造集農業文化創意、觀光旅游體驗等為一體的文化產業綜合體,夯實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特色產業基礎。堅持多渠道發力,拓展網絡營銷渠道,構建地區文化創意產品互聯網交易平臺,提升特色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作者:胡超瓊) |
87948f73-3b83-4755-88ad-44ad4737902d.jpg)
8af30dcf-bdf8-48e7-8684-75b1f9cf467d.jpg)

ffc26b77-04af-4fa5-b4a8-1080ab26b2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