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余飛霞代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供圖 拍村里的鄉村幼兒教學點、拍縣里的二級公路路面……“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正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旅游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職工余飛霞的履職習慣。 最近一次記錄派上用場是去年夏天。當時來自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的調研組赴大理實地調研,同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座談交流,余飛霞受邀參加,并在座談時用照片和視頻,講述家鄉的鄉村幼兒教學點缺少睡床和教具。 寒假前,這些關乎孩子們睡眠與上課質量的基礎物資,已到達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余飛霞的家鄉。 “2月24日新學期開學,14個鄉村幼兒教學點的孩子已經用上新睡床和教具,幼兒的睡眠終于有了保障。”余飛霞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履職兩年來,她收到不少建議答復,但始終對這件“小事”的落地念念不忘。 她說,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不僅要記錄社情民意,還要推動問題的解決。 今年全國兩會,帶著問題意識調研的余飛霞,打算繼續為家鄉村民的增收問題建言。她瞄準的方向是產業振興。“我去很多地方調研,它們有‘一縣一業’,要說我們維西縣的‘一縣一業’,我還真說不出來。”這位傈僳族全國人大代表坦言,糯山藥、山核桃油、八月瓜等都是維西縣的特色農產品,但銷路少導致老百姓不敢大規模種植,此外,交通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成本。 為此,她今年繼續建議把維西縣納入“縣縣通高速”規劃,“通高速有助于滿足村民就醫等出行需求,擴大農特產品的銷路,也將帶動縣城周邊鄉村旅居等文旅業態的發展”。 從關注本地村民增收難題,到改善偏遠地區幼兒上學難,再到呼吁加大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支持力度,家鄉一直是余飛霞調研與推介的重點。 12年前她入行旅游業時,就在云南各地跑線路,“為定制旅游線路打基礎”。2019年,30歲的余飛霞回到家鄉,仍然從事文旅工作、推介家鄉維西縣。她的開場白往往有這幾個關鍵詞:“滇金絲猴的樂園”“蘭花之鄉”“阿尺木刮(維西縣傳統舞蹈——記者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腹地”“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縣”。 “多數人更知道迪慶州府香格里拉,不知道維西縣。”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余飛霞跑得更遠更多了。“以前工作時只是踩點式地到處看一看,現在履職是停下來找村民聊天,像白濟汛鄉、康普鄉、中路鄉、塔城鎮等鄉鎮全部都要去,每周末我還會到村民小組走訪,及時發現村民所需。” 新變化也在調研中被發現。 余飛霞注意到,截至去年年底,維西縣的偏坡地新建了2.5萬畝的高標準農田,完成兩萬畝耕地質量提升。“硬化路直接通到了農田。”她說,這意味著,泥巴路變成水泥路,泥土渠變成水泥渠,耕作、土壤條件得到改善,糧食產量也將進一步提升。她還了解到,現在村民去農田耕地直接用農機,農家肥直接用貨車運送,“傳統的牛耕馬馱人背的方式已成為歷史”。 這也是余飛霞今年打算帶去北京的新消息。早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余飛霞就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自拍了一段短視頻。她說,作為一名基層代表,要把家鄉發生的巨變和各族群眾的心聲帶到北京、帶上全國兩會,為家鄉發展建言,為家鄉老百姓發聲。 去年全國兩會,她在現場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后,和維西縣白濟汛鄉干壩子村托巴村民小組的老師進行了視頻通話,分享政府工作報告里關于“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的內容。此后,她持續關注該村鄉村幼兒教學點的實際建設狀況,并更新視頻和照片,這成為上述座談中她分享的重要內容與依據。 “作為人大代表履職,不是視頻拍完就結束了,我們要持續跟蹤,要真的參與其中。”余飛霞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