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們家為您提供茴香根、小白菜、西紅柿,各位親友記得來挑選。”8月10日晚9時,唐秀英在她的朋友圈里發了這樣一條信息。 近年來,互聯網已經成為唐秀英不可或缺的“生產生活工具”,用她的話說就是:“互聯網使我們農村縮短了與城市的距離,方寸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無限精彩。” 每天一大早,賣完蔬菜,唐秀英就會準時到維西縣保和鎮拉日村委會食堂為扶貧工作隊員和村“兩委”成員做飯,普通的食材在她的手中很快變成了美味佳肴。 唐秀英不僅做得一手好飯菜,還會開農用拖拉機,還是種菜能手。 “唐秀英很陽光,很能干!”拉日村黨總支書記趙鐳的話表達了十里八鄉群眾的心聲。 擔任拉日村計劃生育委員20年,唐秀英多次獲得州、縣表彰;創建“四美”成績突出,2018年,她們家獲得迪慶州“最美家庭”榮譽。 唐秀英衣著樸素,舉止得體大方,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但誰也不知道她的微笑背后有藏著多少的艱辛。 唐秀英家是一個由傈僳族、白族組成的家庭。1995年,唐秀英從塔城鎮川達村嫁到拉日村大拉日村民小組,丈夫是白族。從此,唐秀英夫妻倆成了這個和諧家庭的頂梁柱。 時光如流,轉眼間,三個姑姑先后出嫁;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唐秀英夫妻倆在十里八鄉留下孝老愛親的好名聲。 4年前,唐秀英的大孩子考上了大學,家里的開銷一下子大了起來。為了讓孩子上大學,唐秀英跟丈夫商量出去打工掙錢供孩子上大學。可是還未踏出家門,家里便發生了變故——公公得了尿毒癥。 唐秀英說:“我們都很難接受這個現實,可是卻不得不面對。我的丈夫真是操碎了心。他帶著公公在外治病,而我則在家里照料婆婆和孩子。” 對于唐秀英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來說,換腎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加上也很難找到匹配的腎源,按照醫囑,只能采取長期藥物治療的方法。唐秀英的公公有退休金,但遠遠不夠每個月藥物的支出。緊接著,唐秀英家老二考上了大學,兩個孩子的學費對唐秀英這樣的家庭來說成了天文數字。 唐秀英說:“現在,我的孩子一個上大四,一個上大二,他們都很懂事,知道家里的不容易,知道勤儉節約,從來不多花一分錢,在學校也很努力,成績很好。他們每年的學費都靠貸款,再過幾年,孩子畢業了,我們家就可以喘口氣了。” 不管發生什么事,生活仍將繼續。生活的艱辛并沒有消磨唐秀英夫婦戰勝困難、奔向美好生活的堅強意志。為了照顧公公和婆婆,唐秀英夫妻倆不能外出務工改變家庭狀況,但他們靠著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頭腦種菜養牲口,硬是把家庭這輛沉重的車往前拉,同樣活出了精氣神。 有人曾經關切地問唐秀英:“你們家困難這么大,為什么不申請納入建檔立卡戶?” 唐秀英回答得干脆:“戴上貧困帽,我會睡不著覺!”(通訊員 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