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走進香格里拉市三壩鄉,昔日分布在各個山腰的木楞房、籬笆房早已不見了蹤影,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民房不時躍入眼簾。這個曾經因為窮而出名的地方,如今因為精準扶貧的推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發展了、村莊變美了、道路變寬了、房子變新了,群眾的臉上的笑容更多了。 “繡花”功夫啃貧窮“硬骨頭” 三壩鄉有6個貧困村(其中1個深度貧困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一度成為貧窮與落后的“代名詞”,是香格里拉市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2015年全鄉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1523戶5769人,占全市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香格里拉市黨委政府清楚地認識到:三壩鄉脫不了貧,香格里拉市就脫不了貧。為此,該市把三壩鄉作為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制高點,級級成立指揮部、工作組,層層壓實攻堅責任,構建了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脫貧攻堅組織體系。5年來,市委常委擴大會議研究扶貧工作138次,召開專題會議65次,在該鄉召開4次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部署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市各級決策部署,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脫貧退出標準,在精準識別上下功夫,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幫扶上求實效,搶抓政策機遇,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幫扶措施,嚴格督促檢查,真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要求,先后制定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明確脫貧攻堅總體要求、目標任務、重點工作、時間步驟、保障措施等;集中組織實施了5個“百日會戰”,明確時間節點和責任清單,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生態保護、能力素質提升“六大工程”;制定完善鄉級路線圖和村級施工圖,做到脫貧攻堅有項目支撐、有資金保障、有具體抓手,確保脫貧成效,實現穩定脫貧,保障長遠發展。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一批批幫扶項目資金、一個個產業項目在這里落地生根,各種社會幫扶力量在這里注入活力,三壩鄉群眾走出了脫貧奔小康的幸福路子。2018年,全鄉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目標任務,2020年11月動態管理后,剩余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出列,所有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都將解除返貧致貧風險。 補短板弱項 破發展“瓶頸” 三壩鄉被巍峨的群山嚴嚴實實地包裹著,落后的基礎設施是該鄉群眾脫貧的最大短板。出行難、住房難、用電難、用水難是很多群眾心中揮之不去的痛。過去安南村甲溝村民小組的80戶彝族人家,零星分布在半山腰,大多數群眾住在木楞房或是籬笆房里,沒有水泥衛生路,更別提喝上自來水了。由于該組地質松軟,雨季存在著泥石流安全隱患,群眾忐忑過日子,能夠搬到有水泥路、有自來水、有路燈的新家生活是幾代人的夢想。 實施精準扶貧后,該組33戶人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樓房,通了水泥衛生路和自來水,太陽能路燈也亮起來了。90多歲的老人羅輸尾坐在新家寬敞的院子里曬著太陽,談到現在的生活,這個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的老人流著淚水說:“我住了一輩子的籬笆房,如今90多歲了終于搬進了新樓房,實現了住房夢。現在家里還享受著各種惠農補貼,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日子天天像過節,我要多活幾年,好好感受村莊的變化、國家的巨變。” 老人樸實的話語見證著三壩鄉基礎設施的變化。據了解,5年來該鄉投資6088.51萬元,共實施基礎設施項目建設181個;投資2.108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面完成12個易地扶貧安置點基礎設施及民房建設,并達到“50個有”標準要求,涉及12個村民小組686戶;對標對表住房安全穩固和干凈宜居的標準要求,共爭取資金4715.899萬元實施“一戶一策”農房改造提升工程,涉及危房戶2417戶、提升戶1392戶,在實現住房“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投資3138.21萬元,完成7個行政村、75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完成4217盞太陽能路燈和4963臺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工作,實現整鄉覆蓋;投入23.175 萬元,實施“村村響”“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實現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9%;投資1.22億元,完成進村進組及組內道路硬化199公里,投資830萬元,安裝防護欄18059米,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100%,進組道路硬化率達100%,入戶道路硬化率達到97%,并將村組道路建后管理納入村規民約,形成管理維護長效機制;投資1705萬元,實施安全飲水和鞏固提升工程9個,涉及項目點93個,全鄉家家戶戶通自來水,解決了全鄉75個村組的安全飲水問題;投資1818.58萬元,完成農田間溝渠建設92.28千米,解決了3600余畝耕地的用水難問題;投資900萬元,實施電網改造工程,建設10千伏電網8千米,建設0.4千伏線路30千米,實現10千伏以上動力電網全覆蓋…… “產業+就業”讓群眾真正富起來 沒有產業支撐,群眾脫貧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壩鄉80%的群眾居住在高寒二半山區,受交通、氣候、地理以及社會發育程度低等因素制約,種植養殖業產業化程度低,大多數群眾只能靠山吃飯,很難擺脫貧困。要讓群眾真正脫貧,就要發展好產業,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三壩鄉江邊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實施精準扶貧以來,該村黨總支充分調動和保護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探索出了一條“總支+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火龍果。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江邊村火龍果種植達到500余畝,覆蓋了全村92戶貧困戶。 村民楊志紅說:“自從村里發展火龍果產業后,我家的收入增加了,還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走出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 三壩鄉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園”“十家”“百戶”“千人”“十個萬”的產業發展思路,立足鄉情實際和資源優勢,注重短、平、快與中、長期產業發展相結合,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按照“一鄉一品”的工作要求,著力打造“花椒之鄉”,鞏固原有花椒種植1.9萬畝,新增推廣種植2.9萬畝,實現了7個行政村、75個村民小組全覆蓋,基本實現了連片花椒規模種植。按照“一村一特”的工作要求,統籌考慮氣候、海拔條件和土地、勞力等資源因素,合理布局各村產業,火龍果、油橄欖、青刺果、重樓、天竺葵等中長期產業種植面積達3.96萬畝,白蕓豆、羊肚菌、油葵、紅米、朝天椒等短期產業種植面積達1.44萬畝,肉牛、土豬、土雞等養殖業年出欄79273頭(只),土地流轉1012畝。 此外,該鄉按照“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工作思路,堅持“需求什么就培訓什么、推介什么”的原則,積極引導村民轉移就業。根據群眾需求和意愿,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5年來累計培訓46期10746人次(其中,精準戶6258人次)。積極組織群眾參加各類招聘活動,多渠道推介就業崗位,充分利用轄區內企業和項目工地吸納務工,探索建立勞務合作社,目前實現鄉外轉移就業7274人(其中,建檔立卡戶3090人),實現就近就地就業27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20人)。運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政策,選聘生態護林員1434人、鄉村保潔員487人。 大山阻擋不了三壩鄉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幫扶下,三壩鄉群眾邁進全面小康底氣足、步子穩,生活越來越美好。 |
87948f73-3b83-4755-88ad-44ad4737902d.jpg)
8af30dcf-bdf8-48e7-8684-75b1f9cf467d.jpg)

ffc26b77-04af-4fa5-b4a8-1080ab26b2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