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今年61歲了,早年在維西縣康普向陽農中讀書,是倮哥洛村民小組的第一個初中生,是小組里文化最高的人,也是小組里的能人,老黨員,當了10多年的小組長,前些年患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而主動辭去小組長職務。 “我們全組20戶人家都是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李華對扶貧干部張學卿說,“我來說說精準扶貧以來,我們小組的四大喜事。通路、通水、通電、通廣播電視、通移動電話是第一大喜事。我給你們講講背瓦的事情吧。2003年,我家蓋房子,蓋的是土木結構瓦屋面兩層樓房,也是我們小組里的第一間瓦房。木材、土基可以就地取材,但瓦要到離家9公里多的地方去背。我請了20多個親戚朋友背瓦,每天兩頭摸黑地背也只能背兩趟,干了10天,才把7800片土瓦背到家。2014年通了毛路,2018年底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戶戶都有了摩托車,農用運輸車也有了3輛。2018年,我們家改造房屋用的水泥瓦用一輛農用車一小時就拉到家了。就在這一年,家家都蓋上了水泥瓦,住進了安居房,安逸了!” 扶貧干部張學卿關心地問李華:“你們老兩口的身體好些了嗎?”“好多了,好多了!這醫療保障全覆蓋就是我們小組的第二大喜事。”李華說,“我老伴得了肝硬化,到大理市醫院住了兩次院、做了手術,我也到大理做了一次手術,報銷醫藥費的比例達到90%。要是沒有這么好的醫保政策,我們兩口子就看不起病了。” “最近,新任小組長李忠強家經常有扶貧干部和親戚朋友前來道喜。喜從何來?原來是李忠強的女兒李秀菊從紅河學院畢業后,考取了怒江州福貢縣一中的教師崗位,成為了小組里第一個參加工作的大學生。”李華接著說,“我們小組第一個大學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就是無聲的動員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小組里蔚然成風:沒有一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沒有一個大中專學生因貧困輟學。享受教育扶貧是我們脫貧摘帽的第三大喜事。” 說起倮哥洛村民小組的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李華顯得有些激動:“生態脫貧一批是我們脫貧摘帽的第四大喜事。我們村子的背后就是滇金絲猴國家公園的核心區——薩瑪閣,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俗話說‘靠山吃山’,我們靠山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我們小組一家一個生態護林員,家家養蜂,養土雞、土豬。我們家家都通了網絡,蜂蜜、蜂餅只要在網上一‘亮相’,客人就會到村子里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