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把總書記交辦的事情辦好 | 譜寫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新篇章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22-01-12 11:11:39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并發表重要講話,為云南確定了新坐標、明確了新定位、賦予了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是推動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綱”和“魂”,是云南發展的根本遵循。7年來,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今日起,《云南日報》推出“牢記囑托,把總書記交辦的事情辦好”專欄和特刊,全方位回顧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把習近平總書記交辦的事情辦好,走過的奮進歷程、取得的新成就、展現的新氣象,激勵全省各族人民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闊步前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奮力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新篇章。



圖片

孫曉云 攝


希望云南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時強調


希望云南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時指出


圖片

民族團結誓詞碑 陳飛 攝


“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大局和云南突出特點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的殷殷囑托。


多年來,省委、省政府牢牢守好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始終把民族工作擺在全省工作大局的突出位置,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定位,一以貫之、大力推進,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獲得前所未有的進步,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譜寫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圖片

周燦 攝


牢記囑托,集全省之智、舉全省之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



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16個民族跨境而居,民族問題同宗教問題、邊疆問題、貧困問題等相互交織,做好民族工作、維護好民族團結意義重大、至關重要。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云南堅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工作政策,全力推動各項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民族工作的工作格局。云南堅持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統領民族工作,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各領域全過程,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推動示范區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一體統籌謀劃、一體推進落實。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省委書記、省長掛帥,相關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多次召開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會、推進會、座談會,密集部署、高位推動,示范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圖片

陳飛 攝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云南把民族地區發展融入全省發展大局,全力幫扶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群體和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推進示范區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促進”,在全國率先探索了“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精準幫扶模式,聚焦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群體,形成“一個民族一個行動計劃”“一個民族一個集團幫扶”的扶貧開發模式,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與全國一道全面實現小康。


截至目前,云南實施了三輪示范區建設“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打造了36個示范縣(市、區)、301個示范鄉鎮、4083個示范村,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創建格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市)、縣(市、區)、單位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圖片

永仁縣直苴賽裝節。陳飛 攝


久久為功,深入持久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實施培訓就業工程,對民族地區貧困群眾100%給予技能培訓,100%提供崗位推薦等就業服務;實施“直過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專項,完成9.96萬名不通漢語勞動力培訓;實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709個,扶持培養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創新帶頭人。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多年來,云南始終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著力抓好民生保障工作,提高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努力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始終堅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團結、協調民族關系,保證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深入持久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圖片

陳飛 攝

——各族群眾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基本實現一縣一示范,實施培訓就業工程,各族群眾擁有更穩定的就業。全面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費用兜底四重保障,民族地區貧困群眾已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民族地區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各族群眾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不斷優化提升,擁有更完備的社會保障。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逐步形成。精心實施1021項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雙百”工程項目,創建102所民族優秀文化教育示范學校,建設85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29個少數民族特色鄉鎮、78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著力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建普通話示范村701個,完成7752所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達標工作,促進各民族語言互通、心靈相通。


——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顯著增強。制定施行《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制定出臺《關于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編制實施《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16-2020年)》,從法制和政策層面立起了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四梁八柱”。


在新征程上,云南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守好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高質量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全面持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譜寫新時代云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圖片

核心速讀


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希望云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2020年1月,時隔五年總書記再次踏訪云南時提出,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多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工作政策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根本遵循,始終堅持“在云南,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的指導思想,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集全省之智、舉全省之力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七彩云南,是山川獨特、風光秀美,是人文神秘、風情萬種。但是,在云南最絢爛的一“彩”是親如一家的各族人民。尤其是隨著“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步伐的加快,一條富有時代特征、云南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吐露芬芳,各族群眾團結奮斗、共同發展,譜寫了新時代云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篇章。

圖片

陳飛 攝


一個民族都不掉隊 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


2020年12月30日,火車的鳴笛聲回響在無量山深處——大理至臨滄鐵路開通運營,佤鄉人民的“發展之門”進一步開啟。這一天,保(山)瀘(水)高速公路(瓦房至六庫段)也建成通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此告別無高速公路歷史,實現與全國高速公路網的聯通對接。


2021年12月2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全面通車,鐵路沿線的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區迎來了“張開雙臂、擁抱世界”的重大機遇。

圖片

“綠巨人”奔馳在中老鐵路線上 何俊云 攝


……


天塹變通途,發展更加速。多年來,云南把少數民族地區作為交通建設的重點,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推動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長遠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落地建成,全省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到10個,5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8個民族自治州的48個縣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區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郵、通硬化路,一些曾經“峰際連天、飛鳥不通”的山村也打通了發展通道,民族地區發展勢頭強勁。2015-202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4%,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一個民族地區落伍。”云南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把民族地區發展融入全國全省發展大局,實施三輪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建設工程,著力抓脫貧、固團結、強引領,打造了36個示范縣、301個示范鄉鎮、4083個示范村,助推各族群眾全部脫貧、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實現示范區建設和脫貧攻堅“雙融合、雙促進”。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2019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勉勵鄉親們為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繼續團結奮斗。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云南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把產業作為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抓手,找準發展優勢,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業,全力推進“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特色縣培育,民族地區產業特色優勢逐步顯現,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各民族同心筑夢、奮斗圓夢,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親相惜


1951年元旦,赴京參加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盛典歸來的云南民族代表們在“民族團結誓詞碑”前起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70多年來,這段“不悔誓言”深深融入云南26個民族的共同血脈,激勵著一代代人,從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堅守初心、筑夢前行。


“在誓詞碑上第9個簽字的代表方有富是我的父親。他曾告訴我,簽字那天是他這輩子最激動也是最高興的一天。”當年勇敢堅定簽下名字的方有富,生前常在火塘邊向哈尼族鄉親們講述誓詞碑和民族團結的故事。如今,他的小兒子方財兵接棒,當起了民族誓詞碑的義務講解員,“我要把民族團結誓詞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傳承誓詞碑精神,讓這份紅色血脈賡續下去。”多年來,作為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教科書”,民族團結誓詞碑激勵著云嶺各族兒女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征程中奮勇前行。

圖片
陳飛 攝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云南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核心要義,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促進交往交流交融。云南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納入干部教育、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全過程,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建設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打造全域創建格局;鼓勵各族群眾在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城鎮和鄉村雙向流動,健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寶,省委、省政府以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雙百”工程為抓手,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扶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709個,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項目110個,民族文化“百項精品”項目102個,民族文化“百名人才”100人,連續兩年列入省政府10件惠民實事,項目范圍覆蓋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26個世居民族,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民族文化交融格局,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鞏固民族團結邊疆穩定 推動沿邊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你們都是老支書,長期在邊境地區工作生活,更懂得邊民富、邊疆穩的意義……我們要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興邊富民,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


邊境穩則全局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新方位,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了“治國必治邊”的重要論述。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全省國境線占全國國境線近五分之一的省情實際,把邊境地區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不斷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先后制定《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條例》及其實施細則、《關于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從法制和政策層面立起了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四梁八柱”。

圖片
陳飛 攝


邊境興則云南興、邊民富則邊防固。從2015年起,云南在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工程基礎上,連續實施兩輪“云南省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全省110個沿邊鄉鎮的878個行政村實現了“五通八有三達到”目標,邊境沿邊村寨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2020年5月,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試點先行、示范帶動”原則,省委、省政府在云南25個邊境縣(市)抵邊行政村(社區)中選擇了30個自然村,根據“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示范”要求,突出“產業支撐、文旅融合、生態宜居、邊貿助推、睦鄰友好”等5種示范類型,率先試點打造“基礎牢、產業旺、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邊境小康示范村,為沿邊地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探索積累了有益經驗。


2020年,30個邊境小康示范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153元,較上年增長17.93%,邊境村寨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2021年,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全面推進,云南將力爭用3年時間將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推動形成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廊帶,邊民富、邊疆美、邊防固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鞏固。

圖片

2021年7月1日,云南民族大學師生集中觀看慶祝“七一”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現場大會。黃興能 攝

數 說 成 就

●全省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到10個5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8個民族自治州有48個縣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區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郵、通硬化路


● 全省110個沿邊鄉鎮的878個行政村實現了“五通八有三達到”的目標,率先試點打造了30個邊境小康示范村


● 全省共創建11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市)、33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市)、51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0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數量居全國前列


● 打造了36個示范縣、301個示范鄉鎮、4083個示范村,3307個單位被命名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或示范單位,1065所學校被命名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


● 39個集體和42名個人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50個集體和100名個人被表彰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


● 扶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901個,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項目252個

圖片

云南民族村各族青年歌頌黨、歌頌祖國。張彤 攝


圖片

典型案例

清水鄉:團結進步 唱響幸福未來


元旦剛過,記者再次來到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采訪。剛一進村,土墻黑瓦、牛頭圖騰、佤族墻體畫、參天古樹……整個寨子充滿幸福佤鄉古樸的氣息。


圖片

幸福司莫拉 楊崢 攝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村里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彰顯了司莫拉佤族村正綻放出民族團結進步之花。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這個以佤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落,位于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曾經是一個貧困村。


近年來,村黨總支先后整合“民族團結示范村”“美麗鄉村”等項目資金2200余萬元,不僅建設了司莫拉禮堂、民族文化活動廣場、民俗文化陳列室等,還于2017年,使全村16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第一站就來到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他指出,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近兩年來,當地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2020年6月,騰沖市清水司莫拉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引導村民在保護好村寨風貌的基礎上,參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加工、餐飲和民宿服務等產業。

圖片

幸福司莫拉 楊崢 攝

村黨總支通過探索“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將各族群眾團結起來、產業集聚起來、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起來,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實現了強村富民。如今,每一位村民都乘著民族特色旅游產業發展的東風,吃上了“旅游飯”。


68歲的佤族村民趙家海,除了擴大“什么都好賣”小賣部的店面外,還投資60多萬元,在自家宅基地建起300多平方米的民宿。


趙家海說:“我這個小店什么都好賣,寨子里游客多了,而且都會到店里來買東西,我的生意越來越好了。”


“2021年,我家還得到了旅游合作社和幸福餐廳的分紅,一共500元。” 趙家海開心地說,下一步,家里的民宿開起來后,收入會越來越好。


佤族村民李發順同樣對未來充滿希望:“黨和國家對我們這么好,我們一定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今后還得把我的粑粑舂好,把自家的餐館開起來,讓產品能夠走向全國。”


“現在,在家做粑粑比外出打工收入還高,以前想都不敢想。”從2020年開始,李發順妻子楊彩芹不再遠赴廣東務工,一心在家里做大米粑粑,并根據不同時節,銷售村里自產的茶葉、粘棗糕、胭脂果產品和手工藝品等,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清水鄉黨委委員、副鄉長、三家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家清介紹,長期以來,村里的佤族同胞和漢族等同胞毗鄰而居、互幫互助,各民族親如一家,在質樸、美好的生活中唱響了民族團結的歡歌。如今,司莫拉不斷續寫民族團結新輝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接下來,我們將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讓村民們更加富裕、更加幸福。”展望未來,趙家清信心滿懷。


圖片

典型案例

獨龍江鄉:共同發展 邁向富裕生活


今年元旦,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馬庫村村民和駐村工作隊、邊境派出所民警、外地草果商販等聚在村委會,唱歌跳舞,歡慶草果豐收,暢談新變化、新夢想,高高興興迎新年。


“今年獨龍江雨水少,草果長得好,果仁大,價格比往年好。大家心里頭高興,聚在一起,熱鬧一下,希望來年大家一起團結奮斗,過上更好的日子。”馬庫村黨支部書記馬成華說。


獨龍江鄉1149戶4112人中有獨龍族、怒族、藏族、傈僳族、漢族等,其中,獨龍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99%。一直以來,獨龍江鄉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殷殷囑托,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實現獨龍江鄉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和牽引性工程,統籌推進,抓緊抓實。

圖片

獨龍江鄉新貌 胡超 攝


“我們都是中華民族,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建設好我們的共同家園。”在獨龍江鄉,老師經常用漢語和獨龍語給獨龍族孩子們上民族團結教育課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獨龍族孩子的心靈深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代代獨龍族群眾的心中生根發芽。”獨龍江鄉九年一貫制學校老師楊四洋說。


在常態化開展感黨恩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的同時,獨龍江鄉立足鄉情實際,投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資金1500多萬元,完成了3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個示范鄉鎮的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根基。2018年,獨龍江鄉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單位)”;2019年,獨龍江鄉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現在,獨龍江公路、村組公路通暢率全面提升,全鄉群眾住上了水、電、衛生設施齊全的安居房。所有村寨實現通硬化路、通動力電、通廣播電視、通網絡寬帶、通安全飲水。特色產業興旺發達,草果種植人均超過16畝,羊肚菌、黃精、重樓種植業遍地開花;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獨龍江公路換乘系統、四星級酒店、旅游公廁等一大批項目落地實施;生產生活方式逐漸多樣化,出外做買賣、跑運輸、開農家樂,增收門路多種多樣。


馬庫村離鄉政府遠,蔬菜運輸不方便。獨龍江邊境派出所建設蔬菜大棚,手把手地教獨龍族群眾學種蔬菜,讓100余戶群眾不僅實現了蔬菜自給自足,還賣給農家樂,拓寬了致富門路。


圖片

獨龍江鄉孔當村群眾在草果基地分揀草果 周燦 攝


孔當村委會草果種植大戶肯志平,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管理草果的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村民,還教大家網上銷售草果,一起種羊肚菌、黃精,走多種種植經營的路子。


肯志平家的門楣上有一副對聯,橫批是“一路同行”。“一路同行,就是跟著黨,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走,大家一起走向共同富裕。”肯志平說。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共同發展,如今成為獨龍江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大家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共同邁上新征程。


來源:云南發布



責任編輯:卓瑪拉初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片国产| 欧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夜夜爽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久久996热精品xxxx|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精品国产香蕉在线观看网| 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奇米影视国产精品四色|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李雅|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