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 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猜猜這位頭戴草帽、面色黝黑, 一手拿鐮刀、一手舉稻米的大叔 真正的身份是什么? ![]() 你或許能猜到, 他不是一位普通的農民, 但一定猜不到, 他是一位科學家, 他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方面的 研究與突破, 解決了世界糧食生產的重大難題, 為世界糧食安全推開了一扇窗! 他叫朱有勇, 云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 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學界 赫赫有名的科學家, 卻在他60歲那年, 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難以置信的決定 ——離開他熟悉的校園和實驗室, 加入“扶貧大軍”。 在云南邊疆一個深度貧困的山村, 60歲的他換上迷彩服、扛起了鋤頭, 跟老百姓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大碗吃飯、大口喝酒、大聲唱歌。 “院士扶貧”不是口號、噱頭, 更不是走馬觀花。 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 又幾乎天天長在土地里, 而且一干就是整整四年! ![]() 老百姓不知道這個“院士” 到底是個什么頭銜, 但一提起朱有勇, 都毫不猶豫地豎起大拇指! ![]() NO.1 農家子弟 突破世界糧食難題!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 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 一個普通農戶家庭, 從小他就在寨子里奔跑, 跟小伙伴一起抓魚、摸蝦, 跟著父母耕田、壩地,插秧、收稻! ![]() 高中畢業的朱有勇 下鄉成為知青, 在生產隊勞動的那些日子, 他愈發體會到 農作物病蟲害給農民帶來的災難, 尤其是每年稻瘟病發作時, 短短幾天時間水稻死一大片, 老百姓急得一天打兩遍農藥! 1977年,朱有勇參加了高考, 他拿到了云南農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看到農業兩個字朱有勇犯起了嘀咕: 已經當了22年農民, 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卻還要學種地。 朱有勇硬著頭皮上了大學, 在當時,恐怕任憑誰也不敢想, 這個從農村出來的苦孩子, 后來不僅當上了大學校長, 還成為了院士! ![]() 大學時代的朱有勇 朱有勇在讀研究生期間, 有一次,導師問了他一個問題: “回顧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 依賴農藥的時間沒有超過100年, 過去沒有農藥的時候, 是怎么控制病蟲害的?” 朱有勇一時竟啞口無言, 正是這個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徹底改變了他的研究方向, 更改變了他的一生。 上世紀80年代, 當時全世界范圍內 控制農作物病蟲害主要依靠農藥。 那時,人類對農藥危害健康、 污染環境的認識不夠, 加上農藥效果實在是立竿見影, 國內國外同行們 都在研究各種新型農藥, 幾乎很少有人探索, 除農藥之外控制病蟲害的方法。 ![]() 朱有勇主動坐到了冷板凳上, 他選擇了一條最難走、 也是最難出成果的路: 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 不使用農藥, 就能幫農民把病害控制下來? 當時,恰逢云南大范圍出現稻瘟病, 該病一旦流行, 就會造成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 朱有勇下定決心, 從解決稻瘟病這一世界性難題入手! 198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 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縣 一個小山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在一塊農田里面, 雜交稻和糯稻種在一起, 糯稻就沒有稻瘟病。 眼前這一幕讓朱有勇欣喜若狂。 不同品種的水稻種植在一起, 就有可能不用農藥防治稻瘟病?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 它的原理是什么? 當時,才36歲的朱有勇 迫切想得到答案, 他設置了一塊幾十平米的試驗田, 希望可以重現這種模式。 但是,他在這塊試驗田整整種了7年, 這種現象一直沒有 被穩定地重現出來。 1996年,朱有勇 帶著縈繞心頭10年的困惑, 遠赴悉尼大學留學, 希望通過學習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方法, 從基因層面探索 水稻抗性基因分布規律。 ![]() 兩年后,完成研究的朱有勇, 謝絕了悉尼大學的挽留, 幾乎是一刻不停地 回到了云南農業大學。 提起這件事,朱有勇說: “賓館再好不是家。 國外條件再優越, 也是為他人做事。 我能回到祖國,為自己的家鄉做事, 比什么都有意義。” 在留學的過程中,朱有勇意識到 生態試驗至少要擴大到100畝以上 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為了重現這個實驗, 他跑遍了云南省內62個縣, 研究了2000多種水稻的基因抗性問題。 雖然過程辛苦, 但為了早點破解心中的難題, 他還是充滿了干勁。 那些年,朱有勇最愛穿短褲和塑料鞋, 常常是把塑料鞋一脫就直接下田, 幾乎一整天待在田里, 從早到晚邊觀察邊記錄, 晚上再仔仔細細把數據謄抄下來。 ![]() 2000年,朱有勇終于找到了 水稻的品種搭配規律, 為控制稻瘟病這一世界難題 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的這一重大研究 作為封面文章, 發表在了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 ![]() 憑借著為國際糧食安全 作出的突出貢獻, 2004年,還不到50歲的他 就榮獲了聯合國糧農組織 頒發的國際稻米研究一等獎。 ![]() 當年,國際上 只有兩位科學家獲此大獎, 朱有勇就是其中之一。 這位從中國貧困農村 走出來的農民子弟, 終于靠著長達20多年 對冷門領域的研究, 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植物病理學家, 為人類的糧食安全生產 做出了杰出貢獻! ![]() NO.2 “作為院士, 沒讓老百姓享受到你的成果, 這就是失職!” 2011年,已經是 云南農業大學校長的朱有勇,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外人眼里, 這恐怕就是人生的巔峰了。 然而,在榮耀等身的時刻, 朱有勇又做了一個 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向組織提出: 不再擔任云南農業大學校長! “行政管理很重要, 但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放到科研上!” 他說 :歸根結底我就是一個 會種莊稼的農民。 所以農民需要什么, 我就研究什么! 2015年,已經60歲的朱有勇, 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 到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扶貧。 剛接到扶貧任務時, 朱有勇的心里很猶豫, 60歲,已經算得上一個老人了, 扶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可當朱有勇帶著博士生, 整整開了14個小時的車, 來到這個距離昆明600公里、 位于西南邊境的貧困山村時, 還是被眼前看到的一切震驚了! 一進村子就是一股臭氣, 豬屎、牛糞、肥料、茅草, 到處都是,水杯、炊具上落滿了蒼蠅。 人們住的還是四處漏風的 籬笆房、茅草屋, 一張床、幾袋玉米、 一口鐵鍋、一個煤爐, 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家當。 ![]()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 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 這意味著人均月收入 竟然還不足100元! 朱有勇心里五味雜陳,他實在是不敢相信, 怎么可能還有這么貧窮的地方, 可另一番景象和數據, 讓這位老院士頓時難過無比! 這里離西雙版納很近, 屬于美麗的熱帶雨林區, 水資源、光照資源、 土地資源極為豐富, 每家都有10畝以上的土地, 還有20畝以上的林地! ![]() 如此富饒的土地上 生存著如此窮困的人口, 朱有勇心里頓時壓著一股 難以言表的痛! 他對同行的博士生們說: “這里這么窮, 怪我們這些人沒有深入下來, 沒有真正的來為老百姓做些事情! 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為院士,這就是失職!” 這次考察之后, 朱有勇不再猶豫。 2016年春,他與團隊人員選擇了 最貧困的竹塘鄉蒿枝壩村作為試點, 長期駐扎下來。 然而,隨著工作的深入, 各種難題一個接一個 出現在朱有勇的面前…… 蒿枝壩村的村民都是 “直過民族”拉祜族, 他們由原始社會 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 ![]() 他們不會說漢語, 文化水平也很低, 尤其冬天農閑時, 太陽在哪里,哪里就聚著一圈人, 曬太陽、聊天! 朱有勇明白, 這是典型的素質性貧困, 扶貧要扶智,更要先扶志! 為了拉近與村民的距離, 他要求團隊都換上迷彩服和迷彩鞋, 用拉祜話跟村民打招呼, 買上酒和菜, 跟老鄉們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 朱有勇更是不怕辛苦, 一次次走進田間地頭、 拄著棍子到深山密林開展實地調研。 村民們更不解的是, 這個姓朱的院士, 總是帶著一群人扛著鋤頭 滿山遍野去挖土干什么? 朱有勇實際上是在為村民 選種植冬季馬鈴薯的土地。 他發現瀾滄縣冬天雨水少, 也沒有霜凍, 很適合老百姓在冬季閑置的農田上, 種植自己研究的冬季馬鈴薯。 冬季馬鈴薯是見效最快的, 11月播種、2月份收獲時正值過年, 在全中國沒有新鮮的馬鈴薯時, 瀾滄縣就可以成為 最早上市的馬鈴薯產區之一, 不愁沒銷路、更不愁賣一個高價錢。 “扶貧是一步步來的, 有人配合,也有不配合的, 要反復做工作。” 朱有勇曾苦笑著說, “這比發SCI可要難多了。” 為了打動村民, 朱有勇用了最笨的辦法: 在村里租了一塊地, 帶著團隊人員一起親自種起了馬鈴薯。 ![]() 文中提及的土豆學名為馬鈴薯 老百姓很好奇, 這些城里人竟然在地里干起了農活, 轉眼三個多月過去, 土豆采挖的時候, 農民從來沒見過土豆 能長出這么多, 個頭兒這么大! 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筆賬, 這個季節的土豆價格最好, 一公斤能賣三塊多, 一畝地就能純賺5000塊錢, 種一畝就能脫貧, 種兩畝就能奔小康! ![]() 老百姓這下明白了, 原來這“院士”就是“財神”啊! ![]() NO.3 在兩會上吆喝賣土豆, 價值10億專利免費給村民!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壩村 開起了馬鈴薯種植培訓班。 62歲的朱有勇, 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 手把手地教大家種冬季馬鈴薯。 怎樣切種塊、消毒, 如何挖溝起壟、澆水施肥…… ![]() 馬正發是冬季馬鈴薯班的第一屆學員。 2018年,他種了十畝冬季馬鈴薯, 讓他興奮不已的是, 這一個冬天, 10畝地的收成竟然賣了7萬元, 對于這里的老百姓來說, 這真的是一筆巨款! ![]() 今年,馬正發要把20畝地, 全部種上冬季馬鈴薯, 他心里盤算著, 最少也能賺10萬。 三個月就富了的馬正發, 讓所有人都興奮不已, 村里33戶人家,有31戶 都跟著種了冬季馬鈴薯。 ![]() 文中提及的土豆學名為馬鈴薯 老百姓的馬鈴薯豐收了, 朱有勇又身先士卒, 只要有機會, 就不遺余力地“吆喝”起來。 2018年3月,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里,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 朱有勇把老鄉種出來的土豆, 吆喝到了人民大會堂, 向全國的媒體展示。 ![]() 那一天, 朱有勇舉著一顆2公斤的土豆, 臉上掩飾不住 激動和自豪。 他興奮地說: 這是開春之后 全中國最先上市的新鮮土豆。 這個季節北京吃到的土豆絲, 5盤里有4盤是我們的土豆做的。 就在朱有勇兩會直播賣土豆時, 幾十輛卡車正在云南瀾滄準備出發。 60個小時后, 一盤盤醋溜土豆絲 就出現在了北京各大飯館的 餐桌之上。 馬鈴薯盤活了冬閑田, 讓老百姓的腰包一年就鼓了起來, 可朱有勇又“盤算”起了 這里廣袤的松林! ![]() 在朱有勇眾多的科研技術中, 有一項“林下種植三七”的技術, 這項技術可以不用一顆農藥, 就解決三七容易生病, 無法連續種植多年的難題。 三七是名貴中藥材, 尤其是無農藥的天然有機三七 市場價格很高, 曾有企業開出10億人民幣的高價, 要買他的這項技術, 卻被他嚴詞拒絕了。 ![]() 可朱有勇幾乎沒有多想, 就決定把這項耗盡 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 這項價值數億元的巨大財富, 免費讓給當地的貧困百姓! 當時,朱有勇的這個決定, 讓很多人非常不理解, 團隊里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為此,朱有勇專門開了一個會, 幾乎是掏心掏肺地對所有人說: 黨和政府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俸祿”, 我們科研的目的不就是為了 讓所有老百姓受益嗎? 從那天起, 朱有勇定下了一個規矩, 誰都不許利用他的技術成果 謀取個人利益! ![]() 朱有勇帶領農民種植林下三七 朱有勇常常說: 我自己是農民出身, 我也一直是一個農民。 跟金錢與地位比起來, 讓農民從科研成果中受益, 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 NO.4 收1500個農民當學生, 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 前幾天, #院士收了1500個農民學生#的話題 在網上引發關注, 人民日報、新華社紛紛報道。 ![]() 在網絡刷屏的這位院士, 就是朱有勇! 為了保證村民脫貧不返貧, 朱有勇決定開辦技能培訓班, 由院士專家親自給老百姓上課, 手把手地現場演示, 手把手地在農田里教學。 ![]() ▲朱有勇給學員們上課(攝影:孫偉) 朱院士招生的門檻只要求一個條件: 想不想致富? 他的培訓班不僅不收費, 還管吃管住免費發迷彩服和膠鞋。 他要求上課的學員必須參加軍訓, 克服因長期貧困滋生的萎靡氣息。 他和學員們一起吃、一起住, 在田間指導種植時, 一塊兒犁地、播種、收獲。 ![]() 除了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 朱有勇和團隊還開設了冬早蔬菜、 茶葉種植、林業班、豬牛養殖班等 前后共計24個技能班, 培訓了1500多名鄉土人才。 學員們甚至開心地說: 咱天天跟在博士的身后學習, 咱也都是“博士后”啦! 有人問, 院士教農民是不是大材小用? 朱有勇擺擺手,笑著說: “這些老鄉比大學生、研究生學得認真, 我搞了一輩子農業, 來扶貧就都用上了, 看著自己科研成果長得漫山遍野, 看著鄉親們富了、笑了, 我這心里是真的高興、真的滿足!” 今年11月, 為了幫這些扶貧農產品擴大銷路, 朱有勇又和國內知名電商平臺一起 聯合打造了農村電子商務班, 幫助農民把最新鮮的農產品直接 賣到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里。 ![]() ▲來自瀾滄全縣20個鄉鎮的60名學員正在參加農村電商班課程的學習。(攝影:孫偉) 從朱有勇駐村扶貧那天起, 到今天整整4個年頭了, 如今,他已經成為瀾滄寨子的一員。 朱有勇有些得意地對記者說: 現在我每天早上出去跑步, 村里的狗也不沖我亂叫了, 有時候還有幾個狗狗尾隨著我一起跑。 ![]() 最讓朱有勇溫暖的是, 每天晨跑回來, 他的門上總是掛著 煮熟的雞蛋、玉米、紅薯等早點。 他感動地說: 我受到這樣的厚待, 就必須有一顆感恩的心, 把我們的技術好好教給他們, 讓他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 回報他們的愛! ![]() 放在四年前誰敢相信, 就是這樣一位 不起眼的年過60的專家, 竟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 把一片片閑置田變成了綠水青山, 變成了金山銀山。 一座座籬笆房變成了磚瓦房, 一條條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 房前屋后種滿了鮮花和蔬菜; 家家戶戶添置了淋浴、買了三輪車, 有的人家甚至開上了小汽車, 外出務工人員也紛紛回到了寨子里。 ![]() 一組組跳動的數據, 一幅幅變化的照片, 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這背后凝聚著他踏遍泥土的腳印, 一次次彎下腰背、曲下雙腿的艱辛! ![]() 身上有土、腳下有泥! 朱有勇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在打贏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還有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 他們把汗水灑在了田野, 把論文寫在了大地! 今天,向朱有勇院士, 和千千萬萬扎根農村, 付出艱辛與汗水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謝謝你們,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