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新村文藝演出。 供圖 驅車駛下騰猴高速公路,遠遠就看見騰沖猴橋口岸聯檢大樓前的國旗高高飄揚,數十輛大貨車排著長隊,等待查驗通關。 口岸不遠處,青山莽莽,流水淙淙,民居幢幢……這里,是位于中緬邊境的騰沖市猴橋鎮猴橋村國門新村。這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傈僳族聚居村落,處處生機盎然。 12公里的邊境線上,傈僳族群眾世代生活在這里,扎根于邊疆。從昔日的窮山溝,到如今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幸福村,國門新村集民族文化、絲路文化、邊境文化為一體,群眾的幸福生活節節攀高。 “黑泥塘變成了幸福村” 道路暢通 新房林立 “一把弩”式樣的寨門表明這里是傈僳族村寨,民居屋頂上鮮艷的國旗迎風飄揚。 陣雨過后,空氣更加清新,村民三三兩兩聚集在民族文化廣場上閑話家常。談起原來的村莊情況,87歲的村民余敬芬說:“以前我們只種苦蕎、玉米和洋芋,日子不好過,路也不好走,尤其到下雨天,到處都是泥塘,人家都叫我們‘黑泥塘’村。” 地處邊境山區,發展基礎薄弱,產業培育滯后。“苦蕎洋芋苤菜湯,有女不嫁黑泥塘。”周邊村寨群眾編的順口溜,讓大家面紅耳赤。 “我就是嫁到黑泥塘來的。”村民余從芝清楚地記得,1987年她結婚那天,進村的山路曲折陡峭,走走歇歇用了大半天時間,連喜悅都被沖淡了。 路,最先改變。從1976年村里修通第一條通往外界的土路后,群眾出行難逐漸得到解決。如今,火山石鋪設的特色村道直通家門口。 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啟動,讓國門新村發展再度提速。至今,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民族文化廣場、傈僳族民俗文化展館、集中養殖小區等,帶動基礎設施、產業結構、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全面改善。 村內環境不斷改善,村民也紛紛行動起來美化自家環境。118戶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全面完成;生豬集中在村外養殖,4000多平方米的彩鋼瓦建筑被拆除,進行統一規劃建設。 青瓦紅墻,紅旗飄揚。村民蔡洪生在家門口招呼大家進屋。從茅草房、土木房,他到現在第三次建起的新房,大不一樣,房前屋后鮮花繁簇。新房外,一輛小汽車停在車庫。看著大家的目光落在車上,蔡洪生驕傲地說:“我們村環境好了,生活也好了,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和摩托車。” 從前的“黑泥塘”如今成了十里八鄉羨慕的富裕村,還戴上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等一頂頂桂冠。 “草果紅了,魚兒肥了” 產業壯大 增收致富 站在中緬友誼隧道附近的山下舉目眺望,山坡郁郁蔥蔥,滿目蒼翠。“這里種植的全是草果,已經有七八年了,大部分已進入豐產期。”國門新村蔡家寨村民蔡林明說,再過兩個月,將迎來采收季,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以前,村民們靠著種植、養殖和政府補貼過日子。”國門新村蔡家寨村民麻發強告訴記者,現在生活有了很大起色,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大家發展勁頭更足了。 不等不靠不要,國門新村一心一意做強產業。 夜幕降臨,火盆燃起。“開展草果種植技術培訓很有必要,一定要把產量搞上去。”“還要統一集中采摘時間,保證草果品質,才能賣個好價錢。”“要是村里能建起烘烤廠就更好咯。”火塘會上,大家一言一語勾勒出產業發展的藍圖。 “如今,草果已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小草果變成了金果果。”猴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蔡文輝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國門新村得到充分驗證。 2023年,國門新村種植草果4882畝,總產量達19.1萬公斤,戶均增收1.4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2萬元。 走在國門新村的火山石路上,道路兩旁的木瓜樹、紅葉李、核桃樹隨處可見。“從2022年開始,村里發展白花木瓜400畝、山胡椒400畝、紅花油茶250畝。”蔡文輝說,靠山吃山,國門新村有了“新吃法”,群眾的增收路子越來越寬了。 清澈的山泉水沿高黎貢山流下,為發展三文魚養殖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村民蔡林旗正在打理魚塘。她承包了村里的三文魚養殖,靠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精心管理,養殖的三文魚小有名氣,不少食客專程來國門新村吃三文魚。 在騰沖猴橋口岸邊民互市進口查驗貨場,貨車進出繁忙。今年1至6月,全村邊民互市交易額210多萬元,人均收入3886元。預計到今年底,參與邊民互市的村民人均收入將超過5000元。近年來,依托國家邊民互市政策,在國門新村542人中392人進行了備案。 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種植養殖、邊民互市、就地務工成為國門新村村民的致富新路。 “村莊成為景區了” 依托口岸 撬動資源 清晨熹微,村莊蘇醒。站在國門新村高處向南望去,猴橋口岸聯檢大樓赫然矗立,中緬邊境南4號界碑就在4公里外的山脊上。“這里是走進國門后的第一張名片。”蔡文輝說。 隨著騰猴高速公路的開通,國門新村依托國家級口岸優勢與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建設環寨路、民族文化廣場、民俗博物館,打造休閑度假、邊境旅游、民族風情村,吸引了眾多游客打卡觀光。 “微信到賬100元。”村里新開的囡囡客棧收款到賬。店主麻二囡熱情地搬來凳子,要與記者聊聊這幾年的發展:“隨著猴橋口岸的繁榮,村里游客多了起來,我家就決定用自家的房子開客棧,開業以來每個月都有八九千元的收入。” 蔡文輝接過話茬:“國門新村現在已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了。等騰沖猴橋口岸配套設施完善后,我們要繼續打造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種植大戶余紹貴也決定跨行創業。“我家里有100多畝草果地,年收入近50萬元,現在準備開賓館了。”看著投資180多萬元建成的賓館,余紹貴滿臉自豪,“賓館一共19間客房,每年能盈利16萬元左右,生活越來越幸福。依靠國門新村特殊的區位優勢,未來還會有更好的發展潛力。” 如今,村里在外務工人數不到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選擇回鄉創業的村民越來越多,村寨產業發展的底氣越來越足。 人民安居樂業,邊境安寧穩定。在國門新村,處處可見“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等標語。 踏腳起舞,節奏鮮明,伴隨著傈僳族音樂響起,村民蔡秋云跳起傈僳族舞蹈。“這幾年,村里每年舉辦愛國戍邊刀桿文化節、跳嘎等節慶活動,保護傳統文化和習俗,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作為蔡家寨文藝隊隊長,蔡秋云將愛國信念文化融入舞蹈動作中,將民族文化傳承在歌曲律動中,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還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綠水青山,宜居宜業。徜徉國門新村,山泉水靜靜地流淌,鮮艷的國旗映襯著村民幸福的笑臉。 總策劃:何祖坤 采寫:云報集團全媒體采訪組記者 李建國 楊艷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