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鄧小平同志心系云南,在云嶺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足跡和永恒的記憶,為云南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一起重溫鄧小平同志對云南的關心和指導,進一步激勵我們邁步新征程,奮進新時代,以與時俱進、時不我待的精神不斷奮斗,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云南篇章。 1965年12月5日,鄧小平同志在昆明機床廠視察。云南省檔案館 供圖 鄧小平同志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和人民,在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進行了艱辛探索,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勛,為創立鄧小平理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鄧小平同志心系云南,在云嶺大地留下了光輝足跡,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和心系人民、一心為民的崇高風范,永遠值得云南各族人民追思和學習。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時年30歲的鄧小平同志帶領《紅星》報編輯部“跟著走”。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鄧小平同志以其豐富的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經驗,緊密配合部隊的行動辦報,及時宣傳黨的主張和政策,大量報道紅軍英勇殺敵、模范執行群眾紀律和后方積極支援前方的事跡,為團結和鼓舞紅軍斗志發揮了積極作用。 黎平會議后,鄧小平同志調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參加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意見,擁護中共中央的決議。1935年2月,中央紅軍途經云南威信縣,鄧小平同志參加了在大河灘莊子上、扎西鎮江西會館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他顧全大局,堅持政治原則,真誠擁護毛澤東同志的核心領導地位和正確主張。 1935年5月,紅軍為了迷惑敵人,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后,便兵分三路直插金沙江。紅一軍團紅一師作為先頭部隊搶占元謀龍街渡后,連續兩天多次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上架橋均未成功。中革軍委電令其迅速趕到皎平渡過江。為了爭取時間,紅一師只好走羊腸小道和河邊的亂石灘,師長李聚奎一直走在隊伍前面,剛到皎平渡就遇到了負責指揮騾馬和行李擔子過江的鄧小平同志。鄧小平同志關切地詢問部隊情況,要求他督促部隊加快速度向渡口集中,聽從劉伯承同志的指揮,趕過金沙江。最終,紅軍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紅軍長征過云南留下了一段光輝的歷史,也留下了鄧小平同志“跟著走”的至忠至誠信仰。在黨最危難之時,鄧小平同志始終堅定理想信念,跟著黨英勇鏖戰在云嶺高原的千里征途上,譜寫了中國革命的光輝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剛剛全面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艱巨繁重任務。鄧小平同志在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的歲月里,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領導才能、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定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創了西南地區穩定發展的新局面。在此期間,鄧小平同志為做好云南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 1949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對第二野戰軍進軍云南作了周密部署。鄧小平同志與劉伯承、賀龍同志一起,堅決貫徹執行大迂回、大包圍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促使國民黨云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在昆明率部起義,加速了云南解放的進程。隨后,鄧小平同志又參加部署、指揮了滇南戰役,粉碎了國民黨集團負隅頑抗的陰謀,促使云南全境獲得解放。1950年2月,針對云南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團結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針。鄧小平同志也多次強調,云南解放后的任務很繁重,關鍵在于內部的團結,如果不能很好地團結,就不可能擔負這樣重的擔子。據此,他親自主持了中共云南省委的組建工作,向中共中央提出云南省委人選及干部分工,提議宋任窮同志任省委第一書記,陳賡同志任省委第二書記,周保中同志等9人為省委委員。鄧小平同志還與熟悉云南情況的各階層人士交流座談,共同研究云南解放后應采取的大政方針,多方聽取意見建議。在鄧小平同志的關懷下,云南省委堅決貫徹“團結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針,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云南的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民族工作,進軍云南時就向部隊發出關于做好民族工作的指示。1950年7月,他在歡迎赴西南地區的中央民族訪問團大會上提出:西南的民族問題復雜,要采取非常穩當的態度,從一開始就把民族關系搞好。1950年8月,他在對云南邊界工作方針問題作出的指示中指出:云南面臨著三個重大問題,即國防問題、民族問題和土匪問題,這三個問題密切聯系,相互交錯,但“核心是民族問題,只有解決了民族問題,才能解決國防問題和土匪問題”。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云南省委在民族工作中制定了“民族和睦,加強民族團結,消除歷史造成的民族隔閡,工作穩步前進”“通過上層,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團結上層”“聯合封建反封建”“講團結不講斗爭”等工作原則和方法,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特別是民族上層人士的團結工作。遵循“民族團結,雙方滿意,大家歡迎”的要求,調解民族糾紛。通過“做好事,交朋友”疏通民族關系。在民族團結的基礎上,慎重穩進地進行了各項民主改革。 云南全境解放后,鄧小平同志以遠大的戰略眼光,及時指示云南省委要開辦各類黨校、干部培訓班及民族院校,“大量培養各族人民的干部,以應急需”。遵照他的這一指示,云南省委于1950年9月成立了云南省委黨校,開始有計劃地培訓大批干部。1951年8月,云南省委創建了云南民族學院,組建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大力培養民族干部和各類專業人才。此后,各專區、縣委也相繼開辦了黨校和干部培訓班,培訓了大批各民族干部。云南省委還特意選拔大批民族干部到中央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等地學習和深造,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依靠各族干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得到了全面的貫徹落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得到了健康發展。 1950年初,各級人民政權剛剛建立、征糧征稅等工作全面鋪開,西南各地土匪乘機在川黔發難,繼而波及云南,煽動抗糧、抗稅,襲擊征收糧稅人員和水陸交通,破壞初建的社會秩序。為此,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不剿滅土匪,一切無從著手!”并將消除匪患列為“全區工作的中心工作”,把剿匪“作為解放大西南的第二個戰役”來完成。遵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和部署,駐云南的解放軍部隊堅決貫徹軍事清剿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方針,積極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最終圓滿完成了艱巨的剿匪任務,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穩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為云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創造了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 經過“一五”時期的建設和發展,云南與其他地區差距逐步縮小,貧困和落后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初步建立了相對完整和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這一時期,鄧小平同志曾先后3次到云南視察,為工業建設、三線建設和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使云南的社會主義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歷史性的輝煌成就。 1958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首次視察云南。兩天的時間里,他先后視察了昆明東風人民公社煉鐵廠、團山煉鐵廠、昆明冶煉廠、昆明鋼鐵廠、昆明機床廠等單位,與廣大職工、農民等見了面,關切地詢問他們的生產情況。在視察以小高爐生產為主的團山煉鐵廠時,鄧小平同志詳細詢問了爐子的類型、產量和正常生產的爐數。他指出,凡是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多搞“小洋群”。像“小土群”“小洋群”這種群眾路線的方法,不但可以運用到煉鋼、煉鐵方面,而且還應該推廣到煉銅、采煤、煤煉油、交通、化工等各個方面去。在昆明鋼鐵廠,鄧小平同志登上一號高爐卷揚機臺,展望高爐全景,然后到煉鋼車間看了轉爐澆鋼錠的情形,還到機修車間巡視生產。他指出,在昆明能有這樣大的鋼鐵企業是很好的,今后再建一些生產高級鋼的平爐,機修車間不僅要管修理,也要管制造。在與云南省委負責人談話時,鄧小平同志就云南的工作發表了一些重要意見。他說,云南的基礎較好,在完成國家規定的年生產任務以外,應當再多搞一點,力求超額完成任務。他指出,從長遠看,云南的發展重點應該轉向有色金屬,搞成有色金屬省。云南在這方面條件特別好,“寶”很多,要在這方面創造出一些經驗。搞一些鋼鐵縣、銅縣、鋁縣、鉛縣、煤縣等等。這樣可以很快把技術提高,逐步升級。在談到發展農村經濟時,他強調,云南條件很好,在農業上一定要多種經營,搞多樣性。不搞多種經營,還是不會富裕的。鄧小平同志的這些指示,指引了云南工農業建設思想的轉變,為后來全省的國民經濟調整作了思想和理論準備。 1962年2月,鄧小平同志來到鳥語花香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考察。時任所長的吳征鎰教授陪同參觀了標本園林和科研實驗室,介紹了云南各種植物資源及其研究情況。來到云南野生油料植物前,鄧小平同志仔細詢問云南野生油料植物的情況,叮囑說:“現在人民生活很困難,能不能利用野生油料植物解決群眾的吃油問題呢?”鄧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使植物所科技人員深受鼓舞,集中精力開展了云南野生油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后來云南大規模開發利用野生油料植物打下了基礎。 1965年12月,鄧小平同志帶領中央部委的有關負責同志第三次到云南視察,他先后視察了昆明鋼鐵廠、昆明機床廠,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西南地區的國防工業和三線建設問題。來到昆明鋼鐵廠,見到該廠負責人仍然在任時,他十分高興地說,搞工業就是需要專業干部。為了保證領導干部能干一行鉆一行,應該保持干部的相對穩定,使他們有較多的學習實踐、總結提高的時間,早日實現從外行向內行的轉變。鄧小平同志的這番話語,一直鼓舞著一大批干部積極努力學習工業管理和生產技能,始終奮斗在工業戰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使昆明鋼鐵廠的建設和發展思路實現了戰略性轉變,國家計委把昆明鋼鐵廠列為三線建設項目之一,由上海市支援擴建。在昆明機床廠參觀了新研發成功的光學坐標鏜床后,鄧小平同志指出,目前我國的精密機床還要靠進口,要解決精密機床的需求必須立足于國內生產。正是因為鄧小平同志的這些指示,國家對昆明機床廠的發展予以高度重視,昆明機床廠獲得飛速發展,成為中國精密機床的制造基地。在了解云南三線建設的情況后,鄧小平同志說,受交通的限制,建設項目一時不能擺得太多。云南要搞鐵路建設,鐵路建設的標準要高些。成昆鐵路按年1300萬噸運力設計,內昆鐵路按年800萬噸運力設計。如今,經過近60年的艱辛努力,云南在全國率先形成了鐵路、公路、民航、水運、郵政“大交通”管理體制。 不朽功勛載史冊,卓越風范勵后人。鄧小平同志留在云嶺大地的巨大精神財富,留給云南各族人民的深切記憶,必將激勵云嶺大地各族兒女凝聚在黨的旗幟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凝聚起篤定前行推進云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 為紀念鄧小平同志 激勵我們進一步做好新時代 云南各方面的建設和發展 1949年9月20日,鄧小平同志在進軍西南動員會上的講話(節選)。云南省檔案館 供圖 組建西南服務團,為解放和建設西南準備干部 1949年5月23日,中央軍委電令第二野戰軍負責進軍大西南。在大西南開展工作需要大量干部,時任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第二野戰軍政委的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從新解放的南京、上海、蘇州、無錫、杭州等地區,選拔一批進步的大中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再配以老區干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跟隨二野進軍大西南。 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宋任窮率領二野政治部的同志,在上海、南京等地人民政府和市學聯、總工會的積極配合下,很快招收到11000余名政治素質較好的大中學生、青年職工工程技術人員、文藝工作者,再加上從老解放區和部隊抽調的文化程度較高、年齡較輕的6000多名干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并組建川東支隊、川南支隊、重慶支隊、云南支隊、貴州干部隊和西南局直屬隊等。 云南支隊由山東干部隊、皖南干部隊和從北京、河北、山西調來的新聞、財經、郵電、廣播、書店等專業干部,還有二野軍政大學兩個營,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學生組成,約2000人。1949年11月初,途經長沙時,鄧小平同志批準,在長沙招收進步青年學生1100余人補入云南支隊。另外,鄧小平同志提請中共中央從東北解放區等地抽調了滇籍干部100多人加入云南支隊。其中有東北著名抗日將領、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保中,20世紀20年代在云南入黨的老黨員、東北軍區騎兵支隊隊長劉林元,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張沖等。云南支隊由劉林元任支隊長,馬繼孔任政委。 在鄧小平同志的關心下,云南支隊干部隊伍得到充實,結構更為合理。從工作經歷上看,有數百名老解放區抽調的干部,也有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干部。從籍貫上看,有滇籍干部,也有非滇籍干部。從民族上看,有大量的漢族干部,也有如白族的周保中、彝族的張沖等一定數量的其他民族干部,他們在云南各民族群眾中頗有聲望。從專業層次上看,有大量的技術員和工程師。他們在解放和建設云南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學員作報告,加強干部的思想教育 大量學生進入西南服務團,鄧小平同志深知青年學生們思想轉換的艱巨性,指示要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西南服務團在南京待命期間,進行了兩三個月的整編和集訓,系統安排了革命理論、形勢與任務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鄧小平、劉伯承等領導人于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多次給團員們作報告。1949年9月20日,服務團召開進軍西南動員大會,鄧小平同志親臨會場并作重要講話。他指出,西南“前途很大,困難很多”,對每個困難都要采取具體的有效的辦法。特別強調了三條:第一是內部要團結得好,會師要會好;第二是團結依靠西南人民;第三是搞好統一戰線。 1949年10月18日在漢口,鄧小平同志在云南支隊干部會上,從新解放區的建設方針、城市建設方針、農村建設方針、財政經濟問題等四個方面,就如何做好新解放區工作給大家做了很好的輔導。 鄧小平同志給西南服務團作的幾次報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針對性。他在報告中循循善誘,充分體現了革命長者對后輩的真誠關懷和殷切期望,成為大家前進途中戰勝困難的寶貴精神財富。 開展調查研究,加快云南工業的發展 在昆明鋼鐵廠,鄧小平同志充分了解生產建設情況后指示說,規劃中的第一步不考慮30萬噸,按50萬噸搞,第二步搞100萬噸,之后再擴大產量。新增設備要考慮好一點,71萬立方米的高爐要淘汰。50萬噸不能再用一萬人,幾千人就可以了,如果再用一萬人,在全國鋼鐵企業中還是最落后的。你們搞個方案,需要什么設備,多少錢,多少時間、什么技術? 在昆明機床廠,鄧小平同志看到新研發成功的光學坐標鏜床時非常高興,對廠領導和操作工人說:你們制造的精密機床,在全國很有名氣,但生產量太少,目前國家還要靠進口。今天我來這里看,就是要解決精密機床的問題。要解決精密機床的供應立足于國內。鄧小平同志還指示,云南工業要上去,搞一個三百臺的坐標鏜床廠,一個三百臺的磨床廠,一個三百臺的齒輪機廠。一定要搞精密的。什么都搞,勞動生產率低,技術也不容易提高。 鄧小平同志的指示充滿著對云南工業的關懷期望,大家深受鼓舞。經過國家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的不懈努力,昆明機床廠1969年成功研制出GGB-1光波比長儀,建立了國家長度計量基準;1985年制造出中國第一臺精密“加工中心”。 當我們翻開這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檔案,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和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依然熠熠生輝,他開創的偉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智慧,指引著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新的工作局面。 今天 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 讓我們一起緬懷 再道一聲:“小平,您好!” 來源: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