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記我心愛的普樂村兒童俱樂部我是來自云南省財經職業學院會計學院的一名專業課教師, 2018年3月4日,我來到康普鄉普樂村駐扎在距離鄉政府20公里的谷岔大山里,一住就是半年。 普樂村是一個山高坡陡、農耕地質質量差的山區,是康普鄉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積最廣的行政村,傈僳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95%;獨龍族和怒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4.5%,全村有1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86戶,總人口2266人,其中,精準扶貧建檔戶在系統的為427戶1595人,建檔立卡人數占全村總人數的70.46%。 那是多么緊張的三月啊!放下行囊,立馬投身“千促”工作,千名干部下基層,促脫貧,保穩定!這個月圍繞著四個“抓”開展工作,即抓好宣傳活動、抓好社會穩定、抓好精準扶貧、抓好四美創建。從四月份開始,工作隊分工,我主要負責四美創建各項工作,其間熟悉村情民情,掌握扶貧政策,參與我村合作社產業布局,配合主任選舉工作,接待各級領導到村檢查調研。隨著“千促”工作告一段落,我主要集中精力在谷岔片區開展四美創建。為了創建四美村落,要加大對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力度,提高標準,查缺補漏,要廣泛加強宣傳,引導大家自覺清理房前屋后垃圾,雜物堆放整齊,做到干凈、有序,要使村民從被動接受檢查到主動追求美麗家園,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啊!我每天開始深入農戶家庭,按照最美家庭創建標準挨家挨戶進行家庭庭院及內務整治的培訓指導,從家庭到個人衛生,從院壩到廚房,從客廳到臥室,從豬圈牛欄到衛生間,樓上樓下,門窗梁柱,無一遺漏,不留死角。干凈整潔是最基本的要求,還要引導他們去美化,去布置。經過每天不懈的努力,大部分村民的家庭衛生有了明顯改觀,個人儀表也整潔多了。 古岔片區“四類”創建入戶指導的路上
美麗的谷岔 可是,在“四美”創建工作挨家挨戶的走訪指導中,有一件事始終在我心底糾結,成為我心里的“痛”!普樂村是一個傈僳族山寨,祖祖輩輩居住在大山深處,地質條件差,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落后,村民文化程度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村里學齡前兒童沒有幼兒園,大人每天去地里干活的時候就把孩子帶到地里,坐在泥土里玩。回到家也基本上在院壩或家里房間的地面上隨便一方就做家務。孩子們沒有像樣的玩具,更別說有書籍或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兒童讀物,家長自己也沒文化,不懂得教育孩子,甚至不懂得怎么帶孩子才是健康的!看到村里的孩子每天在又臟又亂的環境里生活,而且膽怯怕見生人,我的心真的好痛!
在扶貧的兩年時間里依靠朋友、同學、學生、閨蜜寄來月餅和水果,帶著孩子們開心愉快地度過了兩個中秋節,用愛溫暖和教育著他們! 我們的兒童俱樂部深受村民和孩子們的喜愛,每次搞活動他們都穿上干凈漂亮的衣服來到俱樂部,家長們開心地在一旁看著,孩子們激動的樣子讓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和感悟!他們學會了文明禮貌,學會了講究衛生,學會了干凈整潔,學會了積極努力,他們變得開朗活潑,健康陽光,這才是我心里快樂兒童真正的樣子!每當他們遠遠地喊著“老師好!”撲向我的那一刻我的心都要化了,扶貧工作再苦再累都值了! 來源:迪慶脫貧攻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