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香格里拉縣五境鄉倉覺村倉覺組的一個農民家庭,在那里有我最愛的親人,有我的父老鄉親,有我兒時所有的記憶。然而,記憶深處的家鄉卻不是現在這樣的,家鄉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社會發展的標志。這種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變化,更多的是人們內心深處的變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黨的春風吹進了我的家鄉,喚醒了家鄉的人民。就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清楚地記得,去年9月份,我們開學離開家鄉的時候,家鄉還是和以前一樣,泥濘小路仍然在鄉間,家里所要用的東西依然要從公路邊人工背到家里來。當我放寒假再次回到家鄉時,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個美麗的小村莊就是養育了我多年的家鄉。寬敞筆直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戶戶,代替了那些泥濘小路。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一切確實比以前方便多了。 回到家鄉,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清一色的墻壁,家家戶戶都粉刷了粉紅色的墻漆,看上去就覺得很溫馨、很整齊。沿著水泥路回家,我驚奇地發現以前漫天亂飛的垃圾不見了蹤影。到了家,我問姐姐:“那些垃圾怎么不見了?”姐姐告訴我:“你不知道吧,我們村和城里一樣來了垃圾車。人們只需要把垃圾打包放在家門口就可以了。” 我們村建了一個磚瓦廠和一個大型的山莊。磚瓦廠的建設方便了家鄉人民打工賺錢,好多家庭買了新車。 家鄉不僅村容村貌變了,人們也變得休閑快樂了。茶余飯后 ,老老少少會聚集在活動場所,跳起歡快的廣場舞。人們在談天說地的同時,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感情。 我為家鄉的變化感到自豪,驕傲。今年春節,我們村還有了屬于自己的錄像,它記錄了村里的點點滴滴。 家鄉養育了我們,我們就理所當然地要為家鄉作出我們的貢獻。努力學習,將來有所成就,就是我們對家鄉最好的回報。相信家鄉的明天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江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