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青年書法愛好者袁文軍 袁文軍是一個身擔重任的武警警官,也是一名有很高追求的文學和書法愛好者。 袁文軍1972年出生于甘肅武威,歷任戰士、干事、股長、副處長、教導員等職,現任云南總隊迪慶支隊政治處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他臨池不綴,沉酣其中,無論是鄉村瓦舍田間的艱苦,還是城市霓虹交錯的喧囂,都不曾動搖夜深人靜時燈下汗水淋漓的那支筆,學之有恒,終有所得。其多篇書法作品在《人民武警報》、《云南法制報》等省市級以上媒體發表,多次捧得獎杯。 談及自己的事業和愛好,身材高大、為人忠誠質樸、有著西北人明顯特征的袁文軍笑得很爽朗:“從上學開始我就喜歡書法,家里世代農民,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石匠,走上學習書法之路,純屬天性和個人愛好。” 袁文軍有書法天賦是小學四年級時發現的,當時也熱愛書法的班主任楊老師說:“他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樣好動,他最大的特點是‘坐得住,’他表現出了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冷靜和成熟。” 袁文軍在學習書法時非常刻苦,風雨無阻,每天中午、下午放學以后跟著老師苦練基本功。袁文軍說,他很感謝楊老師,他在楊老師的影響下,對書法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以至于上數學課在課本上練習寫字被老師發現批評過好幾次。上中學后,他每個月都會一個人騎自行車往返10多公里,到鎮上的圖書館看字帖,順便用節省下來的零花錢買點毛筆和白紙,一去來回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回來以后堅持練筆。那時家貧,為節省紙張和筆墨,他隨時在地板和墻壁上練字,為此沒少挨揍。 談到袁文軍的刻苦,妻子深有感觸,她說:他在生活中很節儉,平時都不舍得給自己買一件新的衣服,迷彩服破了都還要補補再穿,但對于書法的投入卻從不吝惜。 1990年12月,18歲的他與其他農村孩子一樣,懷揣夢想來到橄欖綠方陣。他不像其他青年一樣包里面全是零食和衣物,他的包里面除了字帖就是文房四寶。警營火熱的生活給了袁文軍無限的創作空間,也提供了難得的舞臺和天地。為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袁文軍利用休假時間專程拜訪了魏碑大師孫伯翔和中國當代著名繪畫大師李福堂,閑暇之余還積極向多位書畫名家請教,積極向他們“取經”。經過大師的指點,袁文軍的書畫水品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2008年云南省政法系統舉辦的“三基”杯書法大賽中,榮獲三等獎,2005年獲得武警云南總隊書法比賽二等獎。 “袁文軍書法作品氣勢恢宏、意境悠邈、氣韻逸宕、以功見長,無論在構字造型,還是運筆走神、章法布局上,都能讓觀眾耳目一新、熱血涌動,能有此技術,非一日之功。”談及袁文軍的書法歷程,魏碑大師孫伯翔先生這樣說。 “書法家首先是個熟練的”寫字匠“,要寫好字,關鍵需要對字的筆畫結構爛熟于心,要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他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放在了書法上。“我每天堅持擠出中午午休1個小時寫字,雙休日和節假日每天至少3個小時寫字,這樣下來,我平均每天有不少于兩個小時的寫字時間。”“閉關”對袁文軍來說并不意味著枯燥無聊,恰恰相反,他很享受一個人關起門來讀書寫字的生活,因此鬧出了不少笑話。2010年冬天,一個要好的朋友看望袁文軍,在談話過程中,文軍突然想到一個字的寫作技巧,于是他馬上回到書房練習,結果這一“練習”竟忘了客人,當他想起客人時,朋友已經坐上了返程的客車。談及此事,袁文軍滿臉的歉意。 行草一直是袁文軍傾心的書體,為提高技能,他一直臨摹王鐸、米芾和當代大家沈鵬帖。他深知“意在筆先”、“法在筆前”的道理,孫過庭所說的“書之為妙,進取諸身”,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運用從生活中擷取來的形象記憶和美感經驗,獨具匠心地概括集中、融會貫通,在普通的書法作品里寄寓以豐富的“意向”內涵,使作品有了更加豐富靈動的生命力。 “學書在功,妙在其人。”這是袁文軍多年來的感悟。他以一顆平和之心待人處事,與人交往時,常常也是笑聲爽朗,言談舉止間透出一股親和力和文人氣。 古人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人,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品是人品的藝術反映形式,人品是書品組成的內在因素。從袁文軍身上,我們也看到了這一點。(王文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