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詩歌與云南精神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0-08 19:06:57

  紅土詩歌是中國詩壇對云南現當代詩歌的總命名。內地詩人和批評家根據云南高原大地的本色,并按照地域特征,將云南的詩歌命名為“紅土詩歌”或者“紅土地詩歌”。這種命名當然有其獨到之處。但我想這絕不是云南詩人自己的命名。有這個猜想,主要原因是我所接觸過的云南詩人、云南批評家是不太熱衷于自我框限、自我命名的。他們活在自然的時間里,總體呈現出一種寧靜、自然和淡泊的狀態。這與云南這片偉大的、時間之外的土地以及他所培育出來的人民的總體性格有一定的關系。當然,如果要完成我所選擇的這個命題,只能將云南詩歌按照中國詩壇的命名,籠統框定為“紅土詩歌”。

  云南生活著我國正式認定的包括漢族在內的二十六個兄弟民族,甚至更多。多元、兼容以及和諧共生是云南文化的魅力所在,幾千年來,他們晨耕暮歇,煮酒歡歌,區域地理的相對封閉使篤定、堅韌、自在以及詩意生活的傳統長期扎根于他們的血液。誰也改變不了。就是這種傳統養育了崇尚自由、勇敢和包容的云南人以及詩歌敘述的差異性背景。這是中國其它地區所無法比擬的神魅之處。

  中國詩壇普遍認為云南的漢語詩歌總體出現過兩次大的創作高潮。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國共內戰的結束,一大批軍人在歷經淮海戰役、遼沈戰役之后來到云南邊地,清剿國軍殘部,也戍邊墾屯。這些人中不僅有享譽全國的軍旅作家彭荊風,也有公劉、白樺、周良沛等投筆從戎的詩人,加之著名文學批評家馮牧的綜合推動,使云南邊地的漢語詩歌在建國初期迅速產生影響,并引起中國詩壇的關注。但是這些引領云南詩歌走向新中國自由詩壇的詩人群體中,當時并沒有一位有較大影響的云南本土漢語詩人出現。

  作為云南歷史的一部分,這些詩歌有著濃厚的時代色彩,對云南的奇異山川、民族風情的外形以及軍旅生涯的關注相對較多,而將云南人敬畏天地自然、睿智于大形之外、寧靜于自我之心、奮發于夢想尊嚴的文化元素、精神本核融匯入詩,進而升華的作品并不多見。因此在我看來,這個階段的云南詩歌,應該是云南紅土詩歌的啟蒙階段。而現代云南本土詩人的真正崛起,則在改革開放以后。在這一階段,云南詩人于堅的出現,打破了云南漢語詩歌的沉寂,并且豐富和拓展了現代漢語詩歌的表達方法和審美方式。因為他的云南背景,有批評家甚至善意地稱他為“云南王”。我認為詩人于堅并不一定在意這些虛幻的王冠,因為他有站在云南高原,放眼蕓蕓眾生的遼闊胸懷。他是以一種象征云南高遠、開放、自信精神的全新面貌崛起于中國詩壇的。說到這里,有必要闡明什么是我所理解的云南精神。

  我理解的云南,在地理和文化上都從來不是絕對封閉的狀態。我理解的云南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創新精神并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優秀的民族(如果云南人的集體性格可以算成一種族群性格的話)。云南雖然僻處一隅,然而總得時代風氣之先。明代的昆明人鄭和,少年時期沒見過半寸海洋,但同樣沒有束縛他駕馭大海、成就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并奉為中華民族開拓精神的代言人之一而載入史冊。在近代,在反對封建復辟的護國運動中,湖南蔡鍔引領云南子弟打響護國第一槍,其車前先驅中便有云南會澤唐繼堯、騰越志士李根源等,他們率領云南子弟南征北戰,由滇入貴,奔襲千里所向披靡,從此成就十萬滇軍敢于流血和百萬滇人敢于說不的強悍名聲。

  在抗日戰爭期間,數十萬滇西民夫用血肉之軀筑就了著名的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使得中國內地的抗戰在捉肘見襟之時能夠維持半壁江山。在后來的滇西反攻期間,同樣是云南人依靠雙腳和雙手渡過怒江、翻越高黎貢,運送了上百萬噸物資,用汗水和生命支撐了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的各個戰場。是這些云南民夫和中國軍人的鮮血,使具有維護尊嚴和自由傳統的云南紅土之色更加鮮艷。然戰死軍人有氏有名,而死去的民夫無名無姓,但我們都不能否認,這些民夫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云南人。


  這應該可以總結為云南人開闊、高遠的高原胸懷和堅定、擔當的大山品質,也是云南人維護尊嚴、崇尚自由、無償奉獻精神的根本體現。近代以來,生活在時間之外的云南人一直在歷史的幕后,甘做豐碑的基石。他們可以沉默、可以逆來順受,但從未屈服于政治和文化意義上的任何霸權,他們是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的那群中國人。他們可以看開一切,但將自由和尊嚴視為比生命更為高貴。因此無論是二十世紀初葉英國文化和經濟殖民者清洗滇西、還是封建復辟者踐踏中華民主意志、抑或是法西斯主義者窺視家園,云南人都能夠抱成一團,齊手捍衛尊嚴的榮光。就是這種海的胸懷、山的堅定,孕育了影響每個云南人的云南傳統。或者說是因為具有這種傳統,造就了云南人堅毅、自由和純樸的品質。我認為也只有在這樣開闊和堅韌的文化土壤之上,才可能生長出真正的詩人,才可能成就輪回撞擊時代之門的詩歌。假如音樂的激越,也可以納入詩歌精神范疇的話,云南人聶耳的旋律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中華民族國家精神的象征。

  在任何時代,詩歌應該是一個民族集體精神和生活狀態的基本體現。如果說人們看到的于堅是從態度從容、精神睿智和對時代轉型的敏感入手,并開創了口語詩歌表達之先河,進而對中國朦朧詩時代發生了沖擊和影響的話。我看到的于堅,是一位一直在內心歌頌云南這塊沉默的邊地以及他所見證的雄奇壯美的神圣高原的詩人。他的確“是一個選擇了承擔責任,作為現場存在的詩人。”他努力回到位于中國這個宏大變革中的具體的云南環境和故鄉,嘗試著回到世界文化時空中的中華文明故鄉。于堅的出現,不是對漢語詩歌的沖擊,而是一種完善和拓展。我認為是云南開放、包容、神性、擔當的力量在不斷推動詩人的前進和思考,他用堅持個性的決心和維護多元的精神,跋涉于回到故鄉的內心遷徙之路。于堅這位云南人的開放和創新精神,不僅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重新使云南詩歌迸發出詩的高地的迷人聲響,而且將五千年漢語詩歌文明的內涵開拓得更為廣闊和生動。

  詩人于堅和雷平陽的相繼出現,使紅土詩歌確立了在中國詩壇的客觀地位。我同意詩人雷平陽“是以誠懇的地方性視角,有力地抗拒了世界主義的喧囂”的觀點。云南的質樸傳統和詩人在云南長山大水的生存背景,使他對云南的艱難困苦體驗至深,并時常被云南的堅強品質所感動。他對故鄉的悲憫、關照和熱愛比任何人都顯得熱烈、深沉和真摯。在我看來,雷平陽詩歌精神中的云南大地,是一個神圣的祭壇,他的內心一直在朝拜這片土地,并基于土地之根,不斷審視變化的時代。大地的圣壇就是人性的圣壇,在這個詩人重建的精神圣壇之下,他的詩歌姿態甚至可以放得比一棵青草更低。而就是這種一低再低的姿態,使他的詩歌彰顯出可以撞擊天地人心的愛的恢弘氣勢。他的愛,在我看來并不偏執。雷平陽對云南大地和紅土高原上形色匆忙的普通人群惜愛和關注的指向,和云南人善良純樸、與人為善和敬畏天地自然的傳統精神更為貼近,詩人的寫作和訴求的理想與“堅定、擔當、務實”的大山品質更為貼近。

  對于云南詩歌而言,于堅和雷平陽仿佛當年的遠征軍一樣,在中國詩壇進行了一場遠征。這種遠征,也像當年的遠征軍戰士一樣,帶著故鄉泥土的味道,從自己的故鄉出發,又力圖回到自己的故鄉。只是這種遠征,并無腥風血雨,而是完成于自己的心路歷程。由此我有理由相信兩位詩人的詩歌所包含的愛和關照,已經超越了詩歌本身的意義,進而上升至一種可以核定的精神場域和可以感觸的人性之光。

  云南是中國多元文化并存的最為豐富和典型的地區。云南燦爛的區域文明,以及和諧棲居的族群,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和處世之道。生活在這里的眾多民族,既能固守從祖先那里傳承千年留下來的文化之根,又能否定唯我獨尊和獨斷專行。這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包容的一種高級智慧。這種傳統,成就了云南開闊、包容的精神,使每個云南人本身也變得豐富和動人,這種和諧共處的理念,是我們應當推崇和維護的文化意義上的差異性自由,也是云南血統和智慧應當得到世人尊重的唯一理由。

  除了在霸權橫行之時,云南人對外來的一切總體傾向于謙卑、承認與接納的態度。他們尊重并學習外界的一切,以此來豐富自身,在承認和接納之中,又從不缺乏審視和批判精神。我曾經將這種現象稱為“文化的批判性接納”。也許只有這種批判性接納的文化傳統,才可能孕育出既能堅持個性、又能維護多元的紅土詩歌和文化滇軍精神。在豐富和拓展紅土詩歌的進程中,云南少數民族詩人的力量和貢獻同樣不容忽視。

  在公劉、馮牧等軍旅詩人和批評家掀起云南詩歌創作第一高潮期間,也有著名的云南藏族軍旅詩人饒階巴桑的存在。雖然在后來的文學批評界,饒階巴桑被更多地歸為“雪野詩派”來研究和評判,但對于詩人來說,云南故鄉的背景和生活經驗并不可能被改變,他創作的《金沙江邊的戰士》等詩集都與云南的文化背景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同時,那個時期還出現了白族詩人曉雪等少數民族詩人,至今仍然影響深遠。

  在于堅、雷平陽等詩人奠定云南紅土詩歌地位的第二次創作高潮期間,同樣先后出現了阿布司南、魯若迪基、哥布、人狼格、聶勒、柏樺、柏葉、密英文等云南少數民族詩人,他們的創作大多出于文化自發和意識自覺,為紅土詩歌實現層次多元化、內涵豐富化和精神統一化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在云南建設文化大省和文化強省的號召和推動下,又涌現了艾傈木諾、泉溪、扎西尼瑪、老六、愛松、塵埃、唐果、阿卓務林、溫酒的丫頭、陳衍強、曹翔、王單單等一大批各族漢語詩人。

  至此,組成紅土詩歌的多位元素和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詩人群體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既有在精神上關照故鄉的總體指向、又有豐富多元的創作風格的云南詩壇格局,形成了既有領軍掌旗之人、又能包容詩歌萬象的云南紅土詩歌特色。因為多元文化傳統和生存背景的存在,紅土詩歌又能有效突破“集體英雄主義”的圓周,文化尊重與包容傳統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云南詩歌生態群落,這種良性的氛圍將使云南漢語詩歌的創作變得無限可能。

  我想,當生長在紅土高原的詩人們具備了“高遠、開放、包容的高原情懷”,錘煉了“堅定、擔當、務實的大山品質”,當我們能夠在高處放開胸懷、能夠在低處看見紅土高原的圣光,紅土詩歌必將對引領、歌頌、豐富和勘正云南精神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我們重新翻開云南近代歷史的泛黃書頁時,所有的云南詩人,都有理由為云南精神驕傲和感動,并如同我們共同的歷史一樣,緊緊凝聚在一起。(李貴明/文)

責任編輯:和玉鳳

上一篇:命運

下一篇:湖上戀歌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中文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欧洲男同同志videos|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91精品国产肉丝高跟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9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日产精品一卡2卡三卡4乱码|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影视久久综合网 |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香蕉|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高清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影片在线观看的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