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縣有個三壩納西族鄉,2012和2013兩年中,我在該鄉哈巴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此間除工作分內的事外,也就對那里的民情世故有所了解。迄今雖離開三壩鄉一年了,可讓我忘卻不了的是,那里的老百姓把三壩的輸電狀況嘲諷為:“三怕電”。問曰:“何謂‘三怕電’?”答曰:“‘三怕電’即怕風,又怕雪,還怕雷。”指的是該地區高壓輸電線路抵御不了風雪災害,而經常造成線路故障,中斷電力供應的現象。正由于電力故障頻發,停電成了當地的“家常便飯”,即給農民群眾的生產安排造成了影響,又打亂廣大農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當地群眾在怨天怨地的同時,還用怪話發泄內心的不滿情緒,說什么:“哪來的三壩電喲?簡直就是‘三怕電’!” 我在三壩鄉哈巴村下鄉工作的兩年中,確實常常遇到停電的情況,對此,也有著太多的無可奈何。有時我用電腦正敲打著文稿,突然一停電害得我白費了半天的功夫。有時為發一個電子郵件,不得不讓我背上電腦跑到鄉里或虎跳峽鎮。還有時因為停電,為看一場重要體育賽事轉播而跑回到縣城,等等。事實上現代社會已讓我們離不開電,電使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發生了根本改變,以致于我們對電的需求程度和依賴越來越高。而在三壩鄉農村,在一般的停電情況下,照明可以用燭火頂替、做飯取暖可以使用柴禾,其它電力生產也可以暫時停下來。但只要是大面積的停電或停電時間過長,當地很快就成了通訊空間的“信息孤島”。為此,在當地停電的情況下,各家手機用戶公司會在一定時段里,采用應急發電來保障信息暢通,但通訊中介可以通過一個電源開通,而成百上千的手機用戶,沒電的手機只能用來作“敲核桃”。 因此每當遇上停電情況,三壩鄉個別人家的小型汽油發電機便派上了用場,那220伏特、60赫茲的電能似乎也很有吸引力,即刻招來的是蜂擁而至的充電鄉親,那情景還真像朵朵葵花向太陽。所以,也有人說:“只要停三天的電,三壩鄉的一片村子變聾子、一片村子成啞巴。” 在三壩,人們把又聾又啞的智障者稱之為:“本分人”,而今“本分人”也用來比喻失去了通訊聯系的耳目閉塞之人。至此有人搞笑地說:“三壩電網再不改造,三壩人就要變成‘本分人’了。”而值得我們高興的是,就在我下鄉工作的2013年中,一場大規模的香格里拉縣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已在三壩鄉各地展開。事過一年了,就在我構思寫作這篇札記時,電話詢問了當地農網改造升級進展情況,哈巴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這次農網升級,技術含量高、工作量大,雖然距離工程完成還有待時日,不過‘三怕電’即將成為過去了。我們也不會再是與世隔絕的‘本分人’了!”為此,也讓我心中大悅,兩人對著電話哈哈大笑了一陣。 我在下鄉工作中了解到,三壩鄉有電的歷史總體不長,過去當地群眾習慣燒松明火照明,也許對光明有著美好的憧憬吧,當地老百姓還為點松明火的鐵絲網架取了個好聽名字叫:“亮臺”,上世紀七十年代這個鄉(當時叫:“公社”)興建了兩座小水電站,有少部分群眾用上了電,但由于技術條件差和管理跟不上等原因,沒過幾年小電站都垮了,以后整個三壩又都掛起了“亮臺”,重返到松明火的年月。記得1985年我第一次到三壩時,公社機關還使用著煤油燈,當時縣里在三壩開辦的第四中學使用汽燈照明,還真讓“三所一店”(指郵電所、財稅所、衛生所和購銷店)單位的人羨慕不已呢。 三壩鄉群眾廣泛使用電力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迪慶州沖江河電站并網發電以后,為三壩鄉農村用電提供了電力保障基礎,更隨著農村電網的建設和城鄉電價的統一,三壩老百姓拋棄了亮臺,點上了電燈,以后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陸續走進了千家萬戶,多種多樣的電力農機器具更是充實了當地農民的現代生活。當地農牧業生產開始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產業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各種機電加工業也應運而生,當地農村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用詩歌的語言來描述,那可真是:“每當太陽落下山去,三壩鄉各地是燈光閃爍的迷人景色;每當朝霞升上天空,納西族山鄉國到處是機聲隆隆的悠揚歌聲。” 此前我曾到過坐落在該鄉的第四中學,見到學校的物理老師向學生們講解歐姆定律:“電流和電壓成正比,同時與電阻成反比,這是它們的三者關系。”后來我琢磨出,這歐姆定律也能反映出社會現象。這就是正能量能夠使社會進步和發展,反之就受到阻礙和牽制。然而,三壩鄉的地理條件特殊和氣候環境復雜,給翻山越嶺的高壓輸電線路帶來了很大影響。 據了解,其境內的哈巴雪山山脈常年積雪,盡管風光秀麗,山下氣候宜人,但卻在冬春季節時常會狂風大作,而且那大風卻基本上沒有規律可循,讓人防不勝防,當地人稱為:“亂風”,就因為亂風給高壓輸電線路和低壓用電線路都造成了威脅,狂風吹來極易把電線被刮斷或造成線路碰火短路,這也就成了“三怕電”怕風的原因。其二,怕雪又是一個難解的問題。三壩高壓輸電線路從哈巴雪山以西跨越“雪門坎”才到三壩鄉境內,有人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風光景象,但用它來比喻三壩的地理狀況和氣候特征一點也不過分,起伏連綿的三壩電網每天都是從風霜雪雨中過來。在一般常規氣候條件下,電網都能把電能安全輸送到終端,但一旦遇上極端天氣,高壓的線路極易造成覆冰情況,沉重的冰雪能把輸電線路扯斷,這也就是怕雪的原因。其三,怕雷就不用更多說了。不論任何輸電線路或用電設備都怕雷電,只是三壩鄉地域遼闊,不同民族的人口散居在不同海拔和氣候條件下的崇山峻嶺,輸電線路遭受雷擊情況雖不常見,但的確偶有發生。所以“三壩電”被戲稱為“三怕電”,確確實實是事出有因,更在于由于山高路遠,一旦發生電力故障,給修復受損線路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所以輸送電力的不正常是情有可原,而當地群眾的怨聲載道又是情理之中的事。 “矛盾是事物運動的規律,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這些都是哲學課本上的語言,似乎已經超出了寫記事散文的語言范疇,但哲學啟迪我們對客觀事物有正確的認識。確實是這樣的,“三怕電”影響到三壩鄉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產力的解放,而由于這一矛盾的存在,所以松明火下的故事更顯得感人和雋永。為應對停電,當地農村市場上,一些價廉物美的充電電筒、充電臺燈等很受歡迎,由此看來老百姓雖道不出什么是哲學,但是很懂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也由于現行電力狀況成了三壩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短板,2013年香格里拉縣開展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更是成為了惠及三壩鄉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長期存在的供電狀況不佳和農村建設需大力發展的矛盾,便可在這項工程中迎刃而解,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偉大飛躍。 據了解,在這次農網升級改造中,不僅提高了高壓和低壓線路的抵御風災、雪災能力,在惡劣氣候條件下能安然無恙地輸送電力。還采用絕緣線路供電、更新了變壓裝置、安裝避雷設備,提升配網的安全節能效率。 毫無疑問,通過這次香格里拉農村電網的改造升級,將對改善民生和提高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起到積極作用。特別是對受“三怕電”影響至深的三壩鄉來說,意義更為重大。因此,當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的喜訊傳來,廣大群眾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就在我下鄉工作中,切身感受到三壩鄉各族群眾對電網改造升級的渴望和支持,也讓我在寫作這一題材產生出思想的火花。毫無疑問,電造福于廣大城鄉民眾,電造福了我們這個年代。(殷著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