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禪都”流行于維西永春河畔的納西族村落,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考證,納西“禪都”歌舞幾百年來一代代傳下來,并且成為納西族人民文化娛樂的主要形式。 長期以來,納西族與藏族在宗教文化、經濟及其他領域的交往中形成了意識形態、生活習慣及宗教信仰諸多領域中的互動和融合,促進了藏文化和納西文化的和諧發展。久而久之,納西“禪都”成為橋頭六大村納西民族文化歌舞娛樂的主要形式。 永春河畔、雪龍山下居住的納西族,很久以前與藏族雜居通婚,有著很密切的交往。橋頭六大村是茶馬古道上的藏族馬幫必經之地;再者,也是源源不斷的信教藏民徒步到賓川雞足山轉經燒香拜佛的必經之地。他們與當地納西族人民的文化互動,促成了納西“禪都”文化的誕生,其歌詞內容為歌頌大自然、星星、太陽和月亮給人間帶來吉祥如意,人們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向長輩和親友之間相互祝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戀愛,各兄弟民族和睦相處,老人去世表達哀思和悲痛等內容。由于歷史的局限,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寄托于天地、神和菩薩的恩賜,體現了納西族人民善良、樸實、執著的情感。藏族的鍋莊舞和納西族的“禪都”在歌詞內容上大體相似,但在唱腔和舞步上卻有差異。在長期的發展和探索中演變成具有特色的納西“禪都”歌舞風格。納西族人民能用藏語歌詞演唱具有納西風格的“禪都”歌舞,這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值得我們去考究、探討。 迪慶州的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娛樂方式。比如:傈僳族的阿尺目刮,藏族的鍋莊和弦子舞、納西族的滿達等多種民間娛樂形式。然而,納西族的“禪都”是藏族和納西族文化交流互動的產物。并且已經成為納西族群眾在婚、喪、嫁、娶、喜慶節日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形式。歌詞內涵豐富,唱腔優美動聽、舞步豪放熱烈,能給觀眾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由于頻繁的政治運動特別是“文革”,一度中斷了納西“禪都”的傳唱。 “禪都”傳承人多數已去世,健在的年歲已高,為數極少,“禪都”面臨失傳的危機,搶救工作刻不容緩,迫在眉睫。以劉漢同志為主的“禪都”愛好者,發起了搶救納西“禪都”工作,并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在橋頭六大村走訪健在的老歌手,通過組織“禪都”舞會,收集了大量“禪都”歌詞,培養了一批中青年歌手。經過“禪都”愛好者的共同努力,在各級政府的大力幫助下,于2010年12月22日成立了“維西縣納西古歌禪都傳承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積極發展會員。到目前為止,會員近300人,橋頭六大村各村為一個活動小組,聘請了輔導老師培養中青年歌手開展傳承工作。四年多來,協會組織了三次歌手大賽,涌現出一批中青年歌手,“禪都”傳承初見成效。在此基礎上,“禪都”經典歌詞三十多首已譜成曲,并著手整理上百首“禪都”歌詞。 納西“禪都”在傳承和拓展中,藏文化和納西文化交流與互動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涵。也是我州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濟交流、文化交融、包容共存、和諧發展的歷史見證。 回顧納西“禪都”的昨天,使人對納西族的聰明才智贊嘆有佳,目睹納西“禪都”今天欣欣向榮的形式,傳承后繼有人,令人振奮。納西古歌“禪都”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花園中的一朵小花。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這朵小花將永遠長存,常開不敗。(錢裕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