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緣三壩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9-19 09:28:09

三壩,香格里拉市的一個納西族鄉。曾使用過三壩區、三壩公社等地名。我與三壩的緣分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那時我父親是金江區委成員,三壩是他的工作地點。不過這都是父親曾說過的,我因年幼沒有任何記憶。文革中,在縣醫院工作的母親遭到批斗,兩次被下放到三壩洛吉坪子(當時洛吉屬三壩公社)和瓦刷坪子參加勞動。也就在文革中,三壩物資運輸線中斷,在縣民間運輸站擔任站長的我的父親,不顧運動壓力,毅然到三壩組織馬幫運輸。由于我和弟弟沒人照看,母親便只好托人把我們送到鶴慶縣姨媽家里。因此,三壩最早在我腦海里留下的是傷痕記憶。

傷痕記憶從不曾消除,而我第一次到三壩經歷,卻又加深了我對三壩的印象。那是1983年的春天,我隨中甸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學文前往三壩公社下鄉工作。當時的三壩已經通了公路,但公路等級很差,我們一早乘坐吉普車風塵仆仆到達安南村時,已是中午時分。找了一家農戶煨茶吃午飯后,繼續走在顛簸的彈石公路上,窗外一路大小羊場的荒蕪景象。

三壩公社的干部和當地群眾一樣的清苦,當晚機關食堂的晚餐是“一湯一菜”,湯是干板菜湯,菜是大塊的酸蔓菁。接下來的事讓我心情變得更糟,當地衛生所剛收治了一名急性闌尾炎的納西族患兒,由于衛生所沒有手術條件,當時在三壩下鄉的縣衛生局局長懇請我們用吉普車把急需手術的患兒帶到縣醫院。那時的三壩還沒通電,為了及時帶患兒帶到縣城,當晚公社辦公室從第四中學借來汽燈,連夜開會,陳學文傳達完縣委精神后,已經到了午夜子時。

第二天天剛亮,臨行時我們才知道患兒不能以坐姿乘車,讓他躺在后排座后,我和他母親卻沒地方可坐。情急下患兒父親從食堂搬來一條矮腿長凳,放在后排座前,才勉強讓我和患兒的母親能坐下來。爾后的一路行進更讓人揪心,患兒怕顛簸,每逢汽車顛簸一次,他都要發出撕心裂肺的喊叫。司機不敢快速行駛,又不敢停留,就這樣一路顛簸,一路呻吟,直到我們把他送進手術室。

而我再次來到三壩已經是2007年底了,這距離我第一次到三壩已經過去25年時間。這年黨的十七大召開,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的奮斗目標。為貫徹十七大精神,州委組織了“千名干部進村促小康”活動。我有幸被抽調參加這次活動,分配到三壩鄉哈巴村擔任工作組長。就在我走進三壩的那一刻,發現眼前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嶄新的房屋掩映在綠樹叢中,豐收的玉米懸掛在農家的房前屋后;汽車在公路上奔跑,拖拉機在農田中耕耘……美麗的景致驅散了留著在我腦海中的陰霾,不由得欣喜改革開放給三壩帶來的大變化。我重新認識了三壩:寬闊的柏油公路貫穿三壩鄉全境,起伏連綿的高壓電線把電力輸送到了家家戶戶,電視信號和移動通訊實現了“村村通”和全覆蓋,大多數村落還用上了自來水。三壩真的變了,變得如此動人,變得讓人充滿自信。

在這次進村入戶的工作中,村民們激動地對我說:“三壩的變化來自于黨的堅強領導。”為此在工作之余,我一直都在收集寫作素材,想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寫下來,讓讀者和我一起分享當今三壩農村的風土人情。然而,我越是想寫出新穎的文章,可越是不知從何寫起才會有新穎。眼看這年下鄉工作都快結束了,我才匆匆忙忙地寫了《白水臺往事》和《無邊光景白水臺》兩篇散文。雖然這兩篇散文寫的都是三壩,但都沒有切入到新的生活,沒有把喜聞樂見的新三壩描寫出來。下鄉工作結束了,我帶著遺憾回到了單位工作。

盡管我離開了三壩,但在下鄉工作中與那里的人建立起了深厚友情。新春佳節里有人邀我回村里做客,我欣然接受了邀請,在周末乘車來到了三壩。就在這個哈巴雪山下春天的節日里,讓我置身于豐收的喜悅中,深切領悟出村民發自內心的笑聲。回家之后我很快把農村中歡樂的場景串寫成了一篇題為《哈巴村里笑聲多》的紀實散文。我便興致勃勃地把它送到《迪慶日報》副刊部,報社編輯對這篇文章很重視。副刊部領導對我說:“《迪慶日報》刊出的反映農村實際情況的文章太少,希望你補充材料讓這篇文章更完美。”當時我感到既欣喜又擔心,欣喜報社對我文章重視,擔心怕改不好這篇文章。在壓力變動力下,我再次重返三壩采集素材。很快《迪慶日報》周末版以特別報道形式,在頭版大標題登出了這篇文章。

三壩人說得好,“有春天的花朵,就會有秋天的果實。”正是這篇描寫農村群眾喜笑顏開的文章見報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我把在三壩下鄉工作期間采集的其它素材逐漸寫成了文稿,先是《哈巴集貿市場給力農村經濟》刊登在《迪慶日報》周末頭版,后來是《哈巴新風撲面來》也亮相在“特別報道”欄目上。而《哈巴新風撲面來》還被《今日民族》雜志轉載發行。與此同時,我以三壩山區生活為題材,組章出散文詩《籬笆家園的詩章》,先后被保山、大理、德宏、麗江等多地報刊采用,其中《山鄉石磨》《喜鵲歡歌》等章節還被《散文詩》刊物轉載,走上了全國各地書架。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后,我所工作的單位再次派我到三壩鄉工作,我便又在三壩鄉哈巴村呆了三年時光。在農村下鄉,生活似乎有些寂寞,有些孤獨。在更深夜靜時,我常常伏在燈下,敲擊電腦鍵盤與寂靜的山鄉對話。讓自己的所喜所愁、所憐所愛、所嘆所思,化作形散而神不散的字里行間。此間我的紀實散文《拉馬足達的歌聲》《哈巴村的花椒》《山鄉水磨坊》《摸摸香情愫》等相繼見諸于報端。2013年春節前,當地一名彝族兄弟從《迪慶日報》上看到我的散文《青刺果》,心情激動的他帶上報紙讓村里認字的人傳看。春節后他找上我,提出要我再寫彝族生活的文章。正是受到農村群眾的擁戴,深受鼓舞的我再次寫出了當地各民族歡聚一堂的《春天的希望》,和贊美彝族、納西族群眾幸福生活的《索瑪花開》和《春天的谷地》紀實散文。

誠然,“沒有春天的雨露,禾苗不會成長;沒有金色的陽光,索瑪花不會絢爛”。也就在寫農村題材的文章中,我才真正感悟到自己猶如一滴水,只有融入到山鄉的溪流,才有歡樂不歇的歌;自己猶如一棵苗,只有扎根在鄉土田園里,才能拔節抽穗揚花。至此我得感謝州委多年組織的“千促”活動,把我從相對封閉的機關帶進了廣闊天地,在心靈的棲息地,讓我獨對青燈,握筆傾訴。也就在此期間的工作之余,我再以三壩生活為主線,寫出了《追溯熏風》《“三怕電”札記》等議論性散文。新寫出有山鄉風情的散文詩《風起的歌聲》《哈巴村的花椒樹》《山鄉的雨水》《山鄉的六月》等,重新寫作散文詩《春天里的山歌》。2015年底我退休了,也離開了三壩鄉哈巴村,但心卻依然情系著靈感的山鄉,或許就因為心相連、情相通的緣故吧,離開哈巴村后,我一直神往著三壩風光家園,去今兩年我繼續以三壩農村為題材,寫出了《走進桃花盛開的村莊》《懷念那棵楸樹》《山鄉白蕓豆》《洋芋花開》等多篇散文,傾吐我對三壩山水的眷戀鄉愁,抒發我內心的真情懷感。

樹有根,水有源。就因為我寫三壩農村,三壩農村群眾也在關注我寫的他們,常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轉發我的“三壩文章”。 “山內山外一條路,高山矮山一條河。各族人民一條心,齊心跟著共產黨。”是我在三壩宣傳十八大精神時編的“順口溜”,如今成了當地山歌。也就在三壩工作時,為生態文明建設我提出 “保護風景林,種好‘搖錢樹’” 的警句,如今被寫進了當地政府工作報告。去年哈巴村有一村民培育了大批綠花椒苗難以銷售,我便在微信群里發出:“哈巴花椒青又青,春天栽種好時機,今日種下‘搖錢樹’,明日黃土變成金。”的打油詩,還真讓銷售信息在微信群中廣為流傳,很快讓這戶人家花椒苗銷售了出去。看到“詩”能產生廣而告之的效果,今年又有跑農村線路的小客車駕駛員請我 “作詩”。我便改換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發出:“朝辭三壩彩云間,香格里拉一日還。城鄉風光看不盡,為你服務到家門”的微信,讓他載著他的乘客往返在城鄉路上。就因為我在三壩這些年,結交了一些“土里吧唧”的人,寫了一些“土里吧唧”的文章,也讓我領悟出文章的生命存活于群眾之中的真諦。雖然我離開三壩鄉也又有兩年了,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能不能再寫出山鄉情調之作,但我相信三壩人愛講的一句話,“早起三日能抵一個工”,只要勇于勤奮,“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實際”,就能寫出帶有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文章。(殷著虹)

責任編輯:李毅寧

上一篇:數不盡家鄉美

下一篇:百合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AV色欲果冻传媒|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视频人碰人|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无码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5页|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无码精品前田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AV片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在放| 99久久99久久久99精品齐| 国产精品熟女高潮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