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讀后感 春節假期利用難得的休閑時間,筆者看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深深感到作為人民領袖的習近平總書記當之無愧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榜樣和楷模。作為青年人一定要以習總書記為榜樣,牢固樹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思想認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在梁家河村插隊的七年,他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艱苦歲月中磨煉了意志,鑄就了品格,涵養了為民情懷。“要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破舊的土窯洞,昏暗得令人窒息,炕上看不出顏色的被褥,補丁摞補丁,一天早晚兩頓喝稀的,中午才能湊合吃一頓飽飯,有人一年到頭只有一身衣服,冬天裝上破棉絮,天暖和了再取下……作為革命老區這里條件艱苦程度超出了來自北京的習近平想象,但是他扎根農村,不但有為民服務的意識,還有為民服務的辦法。擔任村支書期間他帶領當地村民興水利、辦沼氣、發展村集體經濟,大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至今很多老人回憶起來還對這些為民的實事記憶猶新。 “愛學習、肯動腦、追求進步”這是當地村干部對青年習近平的第一印象。與一般知青不同,他在插隊期間,依然重視學習。書中寫到,其他知青帶到陜北的箱子里都是衣物而他帶的是厚厚一箱書,在干完農活后的空閑時間他都會去看書、學習、讀報,利用一切手段了解國內、國際大勢。 入黨、上大學、提干,直到最后走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崗位,看完這本書才能了解到這些影響人生重大軌跡的事情背后都是他拼搏奮斗的結果,與家庭、背景無關,很多村民直到后來習近平總書記重新回到梁家河走訪時才知道他父親曾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職務。這對我們今天很多年青人不講個人努力,只想靠背景、靠關系是很好的鞭策和教育。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實干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實踐出真知的務實態度;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不斷學習,堅持做到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用自身的故事給我們青年人樹立了良好榜樣。(楊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