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次次把筆墨落在紙上或筆記本上的瞬間,心中總會忐忑、疑慮和猶豫,往往提筆忘字、詞不達意、不知所云,腦海中突然閃現出從小學到師范甚至是參加工作的間隙,隨時隨地撿拾起樹枝、木棍、小石塊之類的東西,在沙灘、地上、院壩里習字的情景。那個年代紙貴如油,連一支像樣的筆都買不起。我清楚地記得,二叔是村里文化很高的人了,他退休后除了幫助家務,日常攜帶貼身的小酒壺和專煙,閑時喜歡讀書看報、舞文弄墨。寒暑假看到我經常在院壩里畫字,便專程拿來自己的毛筆和喜愛的書籍,甚至是一些金貴的白紙,叮囑我認真寫、專心看,我當時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但他有約法三章,規定時間期限,一刻也不能少!就這樣,父親一邊做著掃把、撮箕、籃子之類的手藝活,一邊與他敘聊,我則在一旁安心書寫。多年后想來,那是一位善性的老人在默默敦促自己要多學多看多練,對于他的孤傲與怪癖,村寨里的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他雖已作古多年,但音容笑貌,卻一直深植我心。 那是40多年前夏天的某個深夜,父親點燃灶頭上的松明子火把,依舊坐在火塘邊,用生滿老繭的雙手編織著竹籃,我坐在對面,膝上架了一條3塊小木板拼湊的板凳,一本小楷書,半截鉛筆,被火苗舔舐著的三腳上的茶壺咕嚕咕嚕冒著熱氣,嘀嘀嗒嗒的雨水敲打著木板房和無花果樹,我突發奇想地寫下了一篇名為《老家的木屋依然年輕》的拙文,等父親編完竹籃喝上一口苞谷酒準備給籃底打戧的時候,我的初稿也要完成了。此時,公雞扇動著翅膀,亮開了第一聲嗓音。父親催促道:“哦喲,太晚了,快點去睡覺,不然明日木(沒)有力氣了!”我睡意全無,總覺得自己的丑文跟父親的手藝相比,相形見絀。 當時,村里的小伙食伴除了貪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聽長輩們講妖魔鬼怪的故事,最終結果是半夜三更不敢獨自回家。由于缺乏報紙書刊,我養成了喜歡收集山歌小調、民間故事的壞毛病,沒想到某一天竟然派上了用場,而且一發不可收。特別是讀師范時,學校在加強校風校紀的同時,很注重文藝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在和發奎老師、支邊教師楊崇能的倡議引導下,迪師28班創建了“迪慶師范書法興趣小組”和《荒原》文學社校刊,每周五定期開展書法課程研習、觀摩、交流活動,后來發展為書美興趣小組,影響越來越大,書美愛好者達百人之多,楊湛、張學春老師的現場加盟指導,使得當時的迪慶師范學風蔚然、書香陣陣,盛況空前。老師們在篤行教學之余,情愛有加,特意在節慶期間為我們開辦書畫展,并于1988年有5名學生代表學校參加了云南省中師書法邀請賽,那次我意外獲得了個人三等獎,雖然獎勵只有一張獎狀、一箱墨汁、一小捆毛筆,但榮譽感不言而喻,大有飄飄然之感。受其鼓舞,士氣大振,一發難收。 《荒原》文學社更是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輻射影響至麗江、大理、昆明等地,在楊崇能老師的引導鼓動下,從征集稿件、整理分類、集體討論修改、定稿到手刻蠟紙印刷,再到后來由他編排鉛字印刷,可謂勞苦功高,讓我們一步步從“百草園”走進書香飄逸的“花園”。當時文學社的成員有楊鈞、李清培、達爾文、趙素梅、李紅勝、高紅英、楊致林、汪新紅等,業余時間分工合作,收集稿件、篩選校正、審稿、編輯、刊刻……周末或假期幾乎忘了時間,我們當時稱《荒原》文學社為“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擠擠挨挨擁堵在楊老師的宿舍內,苦中作樂,忘我陶醉,但卻滿懷成就感。每每印刷完一期校刊時,個個墨漬垢面,像只花貓,卻是樂此不彼。散發著油墨馨香的一冊冊68頁的校刊,如一縷溫馨的春風,極大豐富了學生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得到社會的普遍贊譽和肯定,也引起了《原野》編輯部老師的關注,楊森、史義等幾位老師親臨學校看望指導,鼓勵我們堅持辦下去,并資助了我們兩期的刊印費,讓我們倍受鼓舞和感動,堅定了辦好校刊的信心和決心。校園內比、學、趕、幫、超的氛圍越來越濃,琴棋書畫、歌舞樂在高原一隅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無論是黑板報,亦或日常的文娛活動,“文藝之風”吹遍了山城的角落。我感悟迪慶師范4年的時光是最值得珍視和沉淀的,無論是陳舊擁擠的學校圖書館,還是簡潔可心的閱覽室,甚或自習作業之余靜悄悄看書習字的場景,如一盞盞小橘燈,照亮我們心中前行的路。雖然“稿酬”只有一張小小的明信片和幾行可心溫暖的小字,但那種實在的精神食糧和存在感,足以慰籍我們的青春。 后來,這些刊印在白紙(當時叫蛋白紙)上配了插圖、題字、漫畫、精心裝幀的校園刊物,竟然一冊難求,惹得鄰近的一中、民中、財校、衛校的學生紛至沓來,一起觀摩、學習和交流,校刊成了學校之間的平臺和友誼橋梁。教導主任楊金柱老師曾寫下“自古文章千古事,何懼荒原不綠洲?!”的題字,楊崇能老師也為班級校刊的幾位主將寫下了一首詩:“荒原梅文并力酬,寒窗培土吟動秋;無須鈞抹千古墨,太白輝耀自輕舟!”老師的關切與厚愛,溢于言表,這幾行短詩,甚是在校園波動了一段時間。我們精心選輯的一些文章,先期在《原野》上發表,寫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校園鐵大門兩側,張貼著一張張鮮紅的海報,成為師生和過往行人矚目的地方。那樣的學習時光,既團結緊張,又嚴肅活潑,即友愛互助,又學有所獲。就連省城的編輯老師,通過講師團的老師,紛紛寫來賀信,可以說逆境鍛造了人,也是歷史的舞臺為眾多學子培植了這片豐盈而美麗的“百花園”。 1988年,迪慶州第一期州委機關報《迪慶報》創刊,結束了我州沒有自家報紙的歷史。報社面向全州各界征稿,同學們激動不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的兩首小詩《生命》《抉擇》無意選中,刊載于“崗拉梅朵”副刊,一石擊起千重浪,大家紛紛跑去閱覽室借來一份報紙,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爭相傳看。在老師學友的鼓勁下,學業之余,一頭扎進書海里,盡情吮吸著文字帶來的魅力和芬芳,大有一口氣吃到人參果的派頭。當時的那些習作,都是些速成和消化不良的東西,根本抬不到桌面去。看著一份份退稿信和編輯老師鼓勵鞭策的話語,我放慢了腳步,開始細嚼慢咽,把閱讀、體驗、書寫三者結合起來,從學校圖書館、縣圖書館、新華書店、雪山書社等借閱了大量書籍,收益很大。逐步從作品中了解和認識了很多迪慶籍(或寫迪慶)的作家、詩人和老前輩,比如:饒階巴桑、喻國賢、查拉獨幾、楊森、楊增適、楊正文等,中青骨干有楊世光、李志宏、李承翰(人狼格)、史義、李力能、王珍奇、和大海、彭躍輝、阿布司南、羅天誠、殷著虹、扎西尼瑪、李貴明、扎西頓珠、斯那俊頂、此稱、張雪杉、張月幀、余雪浪、央金拉姆、耶杰·茨仁拉姆、永基卓瑪、吳孟璇、和壽仙、程志開、李芬、陳紅云、那麗珍……還有很多默默的前行者,他們始終如一堅守著高原的文化陣地,為迪慶文化建設的發展繁榮鼓與呼,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默默付出自己的辛勞和汗水。 與《迪慶報》創刊到《迪慶日報》的結緣,已有31年光景,一路走來,萬般心緒涌上心頭。從小報周報到日報大報,可謂坎坷艱辛,十分不易。如今的《迪慶日報》走過了不平凡的一段歷程,作為一名文藝副刊的愛好者和作者,我認為《迪慶日報》副刊堅持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主導思想始終不變,不落俗套、創新求變的理念和方向,為地方性媒介的生存發展空間,贏得了一席之地。副刊作為地方黨政報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政策導向、讀者對象、風格特征上保持了一致性,始終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多年來的耕讀中,從當初的《荒原》到《原野》再到《迪慶日報》的創建之初直至今日,這些文化陣地,為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建設,培育了一大批忠誠國家和人民的引導者、實踐者、傳播者。于個人而言,這些方寸間的文化陣地,是我們這一代人咿呀學語、步履蹣跚的搖籃和圣潔之地,更是我們誕生夢想和出發的處女地。 縱觀這些年刊載于《迪慶日報》副刊的文藝作品,爭相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或轉載,代表性的中青骨干有李貴明《我的滇西》曾獲全國少數民族駿馬獎,央金拉姆、永基卓瑪兩位女作家,巾幗不讓須眉,接連在國內外重點刊物發表佳作,斬獲不少殊榮,成為標桿。江山代有才人出,還有許多年輕優秀的作家、詩人和文藝工作者,不囿于小我,負重前行,為提升香格里拉品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文藝副刊是一張報紙的靈魂所在,我州的領導和編輯老師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所刊載的文章符合黨政報刊的要求,也出現了很多難得的精品力作,引起社會和讀者的共鳴。在八九十年代,還開設了“一家言”等專欄,刊發文章以弘揚真善美、鞭撻社會時弊、揭露假惡丑,直觸廣大讀者內心,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贊譽,成為那段時期的品牌專欄,在互聯網、自媒體、手機等匱乏的年代,當初的《迪慶報》可謂一枝獨秀、一報難求,爭相傳看的場景比比皆是。在副刊所發表的小說、詩歌、散文、雜文、民間故事等,為全州廣大干部群眾和讀者,提供了豐盛的精神食糧。我深有感觸,當時基層一線的機關單位、學校、醫院等缺乏報刊雜志和書籍,一張小報大家傳看,就連中縫的信息文字也沒落下,看完后被整齊地擺放在專置地點,那種惜紙惜字如金的時光,讓人無法忘懷。回想自己在基層工作的那些年里,慢慢讀書習字寫文,一篇篇“豆腐塊”漸漸見諸報端,也影響和帶動了一些文藝青年,這是自己感到最幸福和欣慰的事了。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搖把式的電話便銷聲匿跡,一夜間被程控電話、BP機、摩托羅拉(“剃須刀”)、三星、愛立信(“磚頭”)等價格不菲的現代通訊工具代替,昔日寧靜的山城不再沉默。而《迪慶日報》也乘著時代的東風,蝶變轉身,轉眼變成一張大報,此間的信息量俱增,除了常規的時政、動態、要聞等專版,副刊還增設了“民族文化”“科普窗口”“學生園地”等新穎的版塊,使得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有機融合,大大拓展了服務的領域,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為不同群體和受眾的閱讀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空間。特別是“迪慶日報周末版”的推出,為宣傳香格里拉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是互通、互融、互鑒的載體,更是通向世界的橋梁紐帶。《迪慶日報》副刊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上,費了一番心血,編輯老師不遺余力,為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開設一扇心窗,在扶植新人的路上,大手牽著小手,甘當綠葉,默默耕耘。縱觀近幾年刊發的副刊文章,不難看出,不僅有國內外的名家名作,也有精心薦讀的經典名篇,更有各地學生、游子撰寫的美文,內容形式多樣,題材體裁不拘一格,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拘一格降人才”,極大豐盈和充實了副刊的內涵,拓展了深度和廣度。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評論性文章的推介,逐漸填補了我州多年來文藝評論匱乏的空白,這是一件喜事。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各媒體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迪慶日報》可謂未知先見,捷足先登,多年前建立了漢(藏)雙語傳媒機構,在州市級媒體中一枝獨秀,大有范兒。依托“新媒體+”的方式,全面實現了視(音)頻、文字、圖片同步刊載、播報、發布全覆蓋,讓新媒體應用順應時代發展,使內聯外宣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極大滿足了社會群體和不同受眾的聽(看)和閱讀需求,社會效益不斷凸顯,整合資源優勢,促發內生動力,實現人人共享,為香格里拉新媒體的明天,開創了一扇明亮的窗口。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世代的風氣。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分析、解決文藝發展中的問題等方面發表論述,表達了對中國文藝工作的重視和期望。“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銅臭氣”“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這些諄諄教導,為新時代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全國上下戮力同心、眾志成城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節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華夏大地如火如荼地開展,鐵肩擔道,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迪慶日報》副刊不斷茁長成長的歷程中,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一批年富力強、意氣風發的中期骨干和少年人,默默接過接力棒,正在成為迪慶明天文藝復興的堅強力量和后盾,為迪慶香格里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注入了新的源泉和希望。“夢想是靠一代代人奮斗出來的”,相信這片被紅色火種炫亮的吉祥圣地,必將迎著新時代的召喚,通過廣大文藝工作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努力踐行,一定會遍地芳華,碩果滿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