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沙江畔的農業大鄉,故鄉應該算是最晚才有跨江大橋的。在上個世紀,木船作為最為古老的交通工具,咿呀咿呀劃過金沙江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小時候,要隨父母親到江對面的玉龍縣巨甸鎮趕趟街是很奢侈的。只有過年才會偶爾享受得到這種“際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對故鄉來說,巨甸鎮宛如孩子們心目中的“小香港”,集市上各種新潮的玩具,從孩子們直勾勾的眼神里不難看出,它有多大的“魅力”。 故鄉的木船一般都不大,僅能容納四五個人,江對岸村里的大叔既是船夫又是纖夫。每次過江趕集,大家都得在金沙江邊等待良久。駐足遙望,你別看江面并不寬,但要等船夫慢悠悠地把木船劃到對岸,也需半個小時左右。每當小船抵達對岸,只見船夫開始套上繩索,俯身一步一步逆流而上,將小船拉運至上游,以備過江時可以將船只準確地停靠在對岸預期的位置。 兒時,冬春季節乘坐木船過江是最為愜意的事情了。伸手觸及碧藍的江水,清澈而冰涼;當你靜靜地凝望船槳劃過水面濺起的串串水花,小船早已穩穩地“飄”過那一江春水。而每年七八月份,江面陡寬,水涌浪急。這個季節,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船夫也不敢輕易地搭槳過江。聽父輩們講,曾經就有船只在大江中被浪打翻。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故鄉的木船逐漸被機動船所替代。2017年,故鄉終于修建完跨江大橋,從此,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顯得更加頻繁。特別是近年來,在黨的光輝照耀下,故鄉面貌煥然一新,故鄉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而今,除部分渡口少量機動船只仍在不時運營外,江面上再也尋不到木船的影蹤,故鄉的木船早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那來回穿梭在江面上的一艘艘小木船見證了歷史,也見證了故鄉的昨天與今天。(和泰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