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視野與文化情結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何侃 發布時間:2021-03-03 10:41:45

翻閱張國華(柏瑪澤仁)新著《一個藏族記者筆下的文化情懷》,不由地想起30年前一次未能成行的采訪策劃。

那是在我完成《迪慶藏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統稿、參與創辦《迪慶報》一年、擔任云南日報迪慶記者站首任駐站記者近兩年的時候,我在調研和采訪中感到:位于青藏高原南緣包括滇川藏結合部的康巴地區自然奇特、風光壯麗,尤其是民族歷史和文化不僅獨特豐富而且魅力無限。就與時任迪慶報總編輯馬向東、時任云南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和吉昌相商,初步策劃了“滇川藏邊區紀行”的采訪方案,計劃1991年初夏實施??上в媱潧]有變化快,春節剛過,一個電話把我調回云南日報夜編部上夜班,從此過上“暗無天日”的日子,一干20多年直到退休,留下了再也沒有機會完成“滇川藏邊區行”的遺憾……

引起舊事重提,是因為張國華(柏瑪澤仁)本身就是香格里拉土生土長的新一代藏族新聞記者和文化學者,其新著《一個藏族記者筆下的文化情懷》所反映的內容主要來源于滇川藏邊區,講述的多為該神奇地域的歷史故事、文化神韻、人物風采,諸多篇章撥動了我的心弦,引起了久違的共鳴。更為重要的是,我從這些作品中窺見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新聞視野和文化情結。

視野和情結,由生活環境與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因素決定,即環境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階層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碰撞,都會在成長的個體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張國華(柏瑪澤仁)生長于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洛吉鄉尼汝村藏族牧民家庭,從小接受藏族語言文化教育,讀小學才開始學講漢話,中學教育是在縣里和州里接受的,1987年9月考入西南民族學院(今西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專業,1992年7月參加工作,先后涉及地方志編撰、統一戰線、工商聯、媒體等工作。當過16年的通訊員,包括國家級、省級和地州市媒體的通訊員。2008年10月調到迪慶報社擔任副總編輯,正式從事專業新聞采編工作。

早在少年時代,張國華(柏瑪澤仁)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藏文,在山村參加各種藏族民俗活動,耳濡目染藏族民俗文化;小學階段,他接受了藏漢雙語教學;中學時期,他完整經歷了初中和高中教育;大學五年,他完成了藏語言文學專業的國民教育。參加工作后,無論是參與編撰《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志》,還是做統戰工作、工商聯工作,他都堅持學習、研究和探索。修志期間參加編修《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志》《迪慶藏族自治州宗教志》等10 部志書;做統戰工作期間撰寫了數十篇調研報告和論文,填補了迪慶在《中國統一戰線》沒有發表過文章的歷史空白。從事新聞工作12年來,他在用心用情做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同時,努力對民族文化、藏學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辦好《迪慶藏文報》的基礎上開創了發展藏語媒體新局面;策劃、編審藏漢媒體數千個版面和頁面,上千篇(幅)藏、漢雙語文稿、論文和攝影作品先后在國家、省、州級的報紙雜志上發表。28年來共獲國家、省以上的新聞或其他獎項上百次。同時,完成《迪慶民俗文化》等多部合著或個人專著。

在成長過程中,在學習積累里,在研究探索時,張國華(柏瑪澤仁)逐漸形成了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聞視野和文化情結。與迪慶老一輩藏族文化學者饒階巴桑、希洛嘉初、李兆吉、勒安旺堆相比,他精通藏文、熟悉新聞專業,具有前者所欠缺的新聞視野和新聞敏感。而與迪慶第一代藏族新聞工作者蔣鵬(曾任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社長)、趙有義(曾任云南人民廣播電臺民族新聞部主任)等相比,他一直扎根在家鄉香格里拉,又具有專業的藏族語言文學知識,以及長期熱愛和研究藏族文化特別是滇川藏邊區藏族文化的情結。我以為,張國華(柏瑪澤仁)在其新作中體現出來的這種視野與情結相融的精氣神,是難能可貴的。

以新聞視野觀照滇川藏邊區的民族、文化、民俗、人物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產生活歷史變遷,讓人們通過其作品觀察到了民族以及文化之根在時代前行中的繼承弘揚、發展變化,觀察到民族文化新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就此進行深入挖掘和報道,他選擇了特別報道為主的形式。如其所言“順應時代發展,新聞寫作誕生了新聞性、社會性、故事性、深刻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的特別報道”,其“以深度、力度、廣度、厚度、精度取勝,針對同一新聞事實或同一主題,從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在廣度和深度上挖掘事件的新聞性和故事性……”因此,他長期致力于用新聞通訊體裁的特別報道、人物通訊等來報道古老而煥發生機的民族文化。多年來,他深入田間地頭、雪山草地、深山老林,遠到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區,深度體驗文化、感受文化,用獨特的視角采寫了50 多篇以文化為主題的長篇特別報道。特別報道代表作《古老的鹽井千年的鹽田》《在香巴拉文博中心感受藏族文化》《細說迪慶春節》《百年俄亞古寨風采依舊》《德欽書松尼姑寺的笑聲》《歡騰的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德格經院記憶》《去雞足山領略信仰文化》等,不僅有古老的文化之根之源,還有現代的文化傳承弘揚;既有共性文化,又有個性文化;重點突出藏族文化,也不乏其他少數民族文化。

對于人物報道,他認為迪慶是信仰宗教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少不了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民族上層人士的社會作用,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年代擔當的責任給我們留下了一段段閃耀的印記。他人物通訊的選題循此而行,形成了鮮明特點。代表作品《歷史上迪慶的三位噶丹赤巴》《第三世松謀活佛》《第三世更覺活佛》《第三世崩主活佛》《第三世向·初稱江楚活佛》《斯那定主從千萬富豪變“億萬負翁”》等,選擇最能代表香格里拉藏族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迪慶名人,娓娓動聽地講述他們精彩的人生故事,實事求是地闡釋他們對歷史、文化、宗教、社會發展的卓越貢獻,通過對他們人生軌跡的展示,呈現了時代進步與民族文化不斷揚棄、相融合相促進的嶄新風采。

注重新聞敏感,以新聞視野選題,以新聞筆法寫作,在新聞媒體刊播,古老的民族文化便在增強傳播力和感染力過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以新聞視野來做民族文化報道,而又以特有可貴的文化情結始終貫穿于自己的成長、生活、工作、事業和作品之中,兩者的有機結合,擴展了思維空間,拓展了研究探索,逐步培育和形成了“一個藏族記者的文化情懷”。

從張國華(柏瑪澤仁)作品的閱讀里,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這種文化情懷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是緣于熱愛。通過人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積累,歷經各種環境氛圍的熏陶,他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熱愛藏族文化、熱愛中華民族文化。

第二是致力于傳播。前述其所采寫刊播的數十篇特別報道、人物通訊、輿論監督稿件,便是兢兢業業傳播藏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懈努力。

第三是專注于研究。從《我與藏語文的故事》敘述中我們看到,二十幾年來,他一直堅持學習研究藏族文化,可謂成果頗豐。無論是《細說迪慶春節》《猴年閑話藏族猴文化》《興起中的影視藏學》,還是《評述藏族格言詩》《多種文化兼容并蓄 客觀展示藏族家庭》《漢藏新聞翻譯關鍵在于遵循翻譯標準》,研究頗有創意,觀點頗有建樹,科學地闡釋和豐富了諸多藏文化元素。

第四是傾力于探索創造。首先,他在辦好《迪慶藏文報》的基礎上,先后參與創辦了香格里拉藏文網、迪慶藏語傳媒微信、迪慶藏文手機報、香格里拉藏語App 平臺等5 個藏語媒體,走在全國涉藏地區前列,為藏語、藏文化傳播打造了全新的載體平臺。其次,他出版了一批著作,為新時代香格里拉文化添磚加瓦、增光添彩。參加編修了《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志》《迪慶藏族自治州宗教志》等10 部志書。完成了《迪慶民俗文化》《故鄉的記憶——尼汝藏族民俗文化》等多部合著或個人專著。再次,以探討和推介藏語言媒體的形式擴大藏語言及藏語媒體文化的影響。例如《藏語媒體在迪慶的發展》《發展中的藏文報紙》《讓古老的文字在指尖上飛躍》《突出香格里拉特色 辦好迪慶黨報副刊》《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提升藏文報的影響力》《關于藏學研究與媒體傳播的幾點思考》《談論黨報藏文網》等。這些探討和推介,豐富了藏語媒體文化,更是在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基礎上的擴展和創新。

真情擁抱高原雪域火熱生活,真心書寫滇川藏甘青文化神韻, 新聞視野與文化情結相融相促相生結出了累累碩果。張國華(柏瑪澤仁)幾十年來的這些探索和創造,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作者系云南省記協駐會副主席、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原總編輯、云南省文聯原副主席)


責任編輯:李佳佳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51精品视频免费国产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免费|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观看|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99er热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青青精品视频国产|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久久精品国产清白在天天线|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 |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日产精品一卡2卡三卡4乱码|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精品久久| 国产三级精品视频|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