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2020年2月14日《迪慶日報》四版刊載的散文《馬嘎拉》,這篇文章的作者殷著虹是鶴慶縣人。同為鶴慶縣人,我把這篇文章推薦給了《鶴慶新聞通訊》,今年8月12日第897期的《鶴慶新聞通訊》轉載了這篇文章。再讀這篇充滿鄉愁的散文,我感慨萬千。 農耕時代留在我們記憶中的東西很多很多,有耕地耙田的牲口,有生產勞作的各式農具,還有遮風避雨的蓑衣等等。這些東西在我們心中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那些看似笨拙和粗糙的東西,卻給我們帶來過歡樂的時光,留下了難忘的回憶。所以,當看到《馬嘎拉》這篇文章時,我腦海里泛起了陣陣漣漪,于是,便拿起筆,寫下所思所感。 《馬嘎拉》文筆清麗,毫不拖泥帶水,文章用鮮活生動的故事勾起人們對遙遠歲月的回憶。 文章開頭描寫了馬嘎拉的形狀,后面是全文的重點段。先道出作者母親把他和弟弟妹妹從中甸縣(今香格里拉市)帶回鶴慶縣,寄養在姨媽家的經過。再從姨媽為作者上學避雨買來馬嘎拉開始講述馬嘎拉的故事。整個散文故事順從自然、走筆成章。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雨季里馬嘎拉帶來的溫暖。 文章主人公謝老師是個很會管理班級的好老師。作者從她讓學生把帶著雨水的馬嘎拉放在教室外、為學生在馬嘎拉上寫上他們的名字、給學生講述馬嘎拉的民間故事等一連串的描寫中,刻畫出謝老師的耐心細致,她把一顆仁慈善良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里。多少年過去了,這顆種子已在她學生的心田里長成了一棵樹,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 我還讀過殷著虹的許多優美的散文。如他寫的《大舅》《鐘鼓樓下的阿八爺》《團團圓圓米花糖》等,都是鶴慶的故事。從他的文章里,總能感受到他對故鄉的深情,他善于描寫家鄉的美麗和發展變化,寫人、寫景、敘事都發自內心,讀后讓人難以忘懷。 鶴慶是滇西北高原上的文獻名邦、才子之鄉,殷著虹是鶴慶縣的才子之一。盡管我還沒有和殷著虹見過面,但在他的文章里我好像和他早已熟識。愿他用手中那支生花之筆,道來更多、更美好的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