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藥學是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同各種疾病斗爭實踐后的經驗總結,同時它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醫藥精華,經過不斷地補充、提高,最后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是我國較為完整、較有影響力的民族醫藥之一。 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醫藥發展歷史悠久,藏醫藥資源豐富。在人類發展之初,生活在這里的藏族便產生了“向自然要醫藥”的寶貴經驗,并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疾病治療方法。 迪慶處于川滇藏交界處,在這片海拔高差達5254米的土地上,在與大自然的相處過程中,迪慶藏族逐步認識到了一些植物和動物的藥理作用。 據《云南省志·文化志》載:“西藏地區最早流行的一種醫學叫‘苯醫’,當時還沒有系統的理論,公元6世紀之后,陸續從內地傳來了醫學論著和醫藥人員。”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主持整理了具有一定理論體系和實用治療經驗的藏醫學文獻。公元8世紀,宇妥·云丹貢布著成《四部醫典》,成為當時收錄藏藥材功效最為完整的經典。 藏醫藥傳入迪慶后,迪慶藏族不斷吸收藏醫藥精華,并與當地療法相融合,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形成了既秉承于傳統藏醫學體系,又有自身地域特色的迪慶藏醫藥。 ▲ 制作外敷藥。 有藏醫藥學專家這樣描述藏藥:“用藏藥治療疾病,就好像一滴露水在荷葉上滾來滾去,帶走了葉上的塵土,卻不傷及葉的脈絡。” 迪慶藏醫骨傷療法以傳統藏醫創傷學理論為基礎,吸收《四部醫典》中關于創傷治療的精華,保持天然草藥的持久效力與自然性,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因地制宜探尋獨特的療法。 前期整復、中期外敷藥加夾板或牽引固定、后期功能鍛煉,這三個步驟構成了迪慶藏醫骨傷療法的基本流程。最具特色的當屬外敷藥加夾板或牽引固定。 在高原地區,生長著鐵箍散(清熱解毒)、冰片(清熱止痛)、紅花(散瘀止痛)、雪上一枝蒿(祛風除濕)、當歸(補血活血)、骨碎補(補腎強骨)等許多特殊藥材,將這些具有接骨、康復等功效的天然鮮草藥搗成糊狀外敷,同時內服傳統藏藥,便能夠治療骨傷。 ▲ 省級藏醫藥骨傷療法傳承人雨覺與其兒子巴桑此里。 向·初稱江楚是中外著名的藏醫專家,為云南藏醫藥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先后出版了《藏醫精要》(與其師阿尼哈咱合撰)和《迪慶藏藥》(與楊競生合撰),成功研制56種藏成藥,其中名貴藏成藥10種(如“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珍珠丸”等),改變了迪慶藏藥用藥靠外地供應的被動局面。他也是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醫院(始建于1987年9月)的創始人。 當前,許多藏醫傳承者崇德揚善、布善行醫,為傳承民族醫藥默默努力著。口傳身授是藏醫學傳承的重要途徑,藏醫學傳承人多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將藏醫知識傳授給后代。 2011年5月,藏醫藥(藏醫骨傷療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迪慶藏醫骨傷療法傳習中心在迪慶州藏醫院落成。傳習中心通過多種方式讓公眾了解藏醫藥及藏醫骨傷療法,同時與高等醫學院校合作,輸送學生進校學習,不斷培養新一代藏醫藥傳承人。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藏醫藥不僅是中國藏族特色民族醫藥,更是在世界醫學之林挺立的高山雪蓮,世代相傳,歷久彌新。 (來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