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卯兔追冬去,辰龍報春來。農歷2024年為龍年,龍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跟其他生肖不同,這種長身、大口、有角、有足、有鱗、有尾的靈物,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它因此寄寓著人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太平安康的美好祈愿。 龍可在天空飛,可在地上行,可在水中游,也可在深山盤踞。傳說龍于春分登天,秋分潛淵,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這種威武的靈物身上,凝縮著中華民族的諸多內蘊。 “龍”的傳人,傳承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龍,首先代表一種包容精神。龍圖騰是華夏民族祖先伏羲氏在實現華夏九大部落結盟后,取走獸、飛禽、水中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特征,創(chuàng)造出的體現九州大融合的新圖騰。龍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民間畫龍有“九像說”,即“頭像牛,身像鹿,眼像蝦,嘴像驢,須像人胡,耳像貍貓,腹像蛇肚,足像鳳趾,鱗像魚”。“雜取種種,合為一”,顯示了龍文化強大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還表現在,在發(fā)展過程中,龍一直在不斷吸收外來的優(yōu)秀藝術元素,從而使自己更為完美。比如,唐宋時期 ,中國龍吸收了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增添了威武感。 正如我們遼闊的疆域,是56個民族共同開拓,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偉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龍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般的博大包容特性。 龍,還代表一種奮進精神。無論水中游、地上行,還是天上飛,龍總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鱗、精神抖擻、全力以赴、一往無前。那舞動的鬃毛、生威的厲目,無不透露出雄健勇猛之勢。這正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浩大氣派。從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的神話傳說,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孔子孟子“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從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志向理念,到現代“兩彈一星”的精神內涵,中華民族奮發(fā)進取、創(chuàng)新圖強的精神傳承從不曾中斷。 龍,還代表一種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文化雖與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于任何一種宗教。龍文化形成發(fā)展的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過程幾乎是同步的。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 “龍的傳人”,有著獨立自主的精神偉力,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能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歷經苦難而不屈,飽嘗艱辛而不衰,屢遭坎坷而不餒。從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的北宋畢昇到自主研制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的當代王選、“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兩彈元勛”鄧稼先,從“最美奮斗者”王進喜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到“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chuàng)新團隊”……榜樣的身上無不閃耀著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fā)憤圖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精神。 這種獨立精神,是中華民族印刻在頭腦中、流淌在血液中、植入到骨髓里的最核心、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龍是正義化身,有著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人們感念小白龍的恩德,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ji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總是代表那些堅持正義的英雄俊杰、仁人志士,其形象幾乎活躍于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 從國家層面而言,“崇正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從孔子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到董仲舒“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從《易經》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到近代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正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 龍年說龍,遐思無窮;春回大地,蒼龍騰空。龍,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包容力、親和力、感召力、想象力、繁衍力、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成為民族精神之結晶、民族靈魂之凝聚、民族自豪之源泉,值得我們世代珍惜、守護與傳承。龍卷長空織錦繡,愿龍年的你龍騰虎躍,愿祖國巨龍騰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