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對哈巴村知道得確實不多,但迪慶州開展“千促”活動后,曾經是駐村工作隊員的殷著虹連續在《迪慶日報》上發表了許多有關哈巴村的文章,這才關注起這個隸屬于香格里拉市三壩納西族鄉的邊遠村落。去年底,殷著虹把有關哈巴村的作品整理成散文集,并取名為《哈巴村里笑聲多》。這本書出版后,殷著虹贈送給我一本,閱讀后我更加了解哈巴村了。 哈巴村位于哈巴雪山東麓、金沙江西岸,這里生活著納西、回、彝、漢、傈僳等民族,村委會所在地距離香格里拉市區130公里。曾經由于哈巴村不通公路、缺乏電力、通信不暢、基礎條件差,當地流傳著“木楞房子安個窩,三個石頭架口鍋,人遭辛苦馬受累,買鹽賣炭出山坡”的民謠,這個典型的貧困山鄉經過多年的建設后,不僅通了公路、電力、廣播電視、移動通信、自來水,哈巴人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散文集里的多篇文章都對山鄉基礎設施做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描寫。“公路網讓農村經濟快馬加鞭,通信網讓山鄉插上了翅膀。”隨著香格里拉東環線建成、農村電網改造完成、移動通信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全覆蓋,哈巴村發展起了山區特色林果業、建立了農村集貿市場、開設了民宿、開辦了多個合作社,哈巴人拔掉了窮根,開始了經濟騰飛,成為香格里拉山鄉發展的一面旗幟,呈現出“花椒樹上喜鵲叫,叫得人人心花放,致富路上朝前走,走在小康家門口”的欣欣向榮景象。 說起來,哈巴村是幸運的,它坐落在哈巴雪山腳下,美麗的自然風光賦予了它騰飛的動力。散文集作者殷著虹曾在哈巴村長期駐村并進行紀實寫作。他寫作的《哈巴新風拂面來》《哈巴村里笑聲多》《哈巴是個駕駛員村》《打開山門的街市》《走在幸福路上》等多篇作品,不僅在迪慶州內發表,還被省內多家刊物轉載,進一步提高了哈巴村的知名度,也為哈巴村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 散文集由38篇紀實散文組成,文章生動講述了哈巴村人的生產生活和哈巴村的歷史變遷,反映出哈巴人的勤勞善良和向往追求,反映出哈巴人團結友善的為人處世之道和奮發拼搏的精神,自有其獨特的山鄉風味,是作者情感濃度、感情深度、鄉愁溫度的升華。正如作者所寫的:“順著歌聲我走進了溫馨整潔的農家小院,走進了豐收在望的田園,深刻感受著哈巴人的殷實和富裕。”“是歡樂歌聲的太陽,照耀著山鄉的花椒采摘季;是喜氣洋洋的太陽,點亮了山鄉人現代化建設的美好時光。” 這本散文集之所以厚重深刻,是因為它不僅寫了哈巴村發展變化的大形勢與大格局,還把鄉村歲月中的時光書寫出來,讓人間煙火的鄉村產生出動人的情愫,帶有濃郁的鄉村氣息,道出農村人心境與性情的變化。如此接地氣的文章,不僅描繪出山水秀美的景色,更是讓風光景致產生共鳴共情,充分反映出人們的思想情緒和作者的想象力。 散文集作者殷著虹曾經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優秀代表,正因為他曾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對農村和農村群眾有著深厚感情,因此,他的文章彰顯出親農、愛農的品質。熱愛山鄉、表達美好是這本散文集的主題,每一篇章都是對山鄉農村的深情表白,字里行間跳動著山鄉的脈動,正如他在《戲說“亂不管”》一文中所說的:“民風依舊在,鄉土氣息濃。” 我希望殷著虹在未來能繼續堅守文學理想,在哈巴村笑聲的滋養下,繼續滿懷深厚感情,繼續書寫悠悠鄉音和綿綿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