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唐繼先駕車從維西縣城駛向“山坡坡上的小漁村”——白帕塘,車上還坐著他的表哥、表嫂。唐繼先祖籍四川,46年前,他跟隨大爹從四川來到維西從事建筑業。轉眼間,唐繼先年近古稀,兒孫滿堂,家人給他辦了“退休”,閑下來的他幾乎每周都要到白帕塘釣魚游玩。5天前,唐繼先的表哥、表嫂從四川來維西,理由只有一個:來維西避暑。 維西縣城到白帕塘只有4公里左右的車程。 下車伊始,白帕塘的好光景勾住了唐繼先表哥、表嫂的眼球,藍天白云下,青山疊翠,綠水潺潺,綠油油的秧苗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土塘一個連著一個,波光粼粼,魚兒不時跳出水面,濺起層層漣漪,三兩只燕子貼著水面飛翔…… 來到老鄧家的魚莊,唐繼先像往常一樣坐在土塘旁那棵高大的垂柳下,熟練地操弄著釣魚用具。暖風輕拂,月季怒放,表哥打心底感嘆道:“這里的環境真美,氣候真養人!這幾天,我們老家那兒氣溫超過35度,成天就像在蒸籠一樣,酷熱難耐。” “維西什么好?氣候好就是一條,有一句話這樣說,維西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你們來維西避暑選對了時間,選對了地點。來來來,我教你釣魚,表哥!”唐繼先對表哥說。 就在表哥跟唐繼先專心致志學習釣魚時,一位面容黧黑,精神矍鑠的老人來到他們身旁,開口道:“唐師傅,你又來了,你身邊的這位先生很面生,是你家什么親戚吧?” “老鄧,今天氣色很好嘛,你越活越年輕了!這位是我家表哥,那邊那位是我家表嫂!”唐繼先笑呵呵地回答。 唐繼先的表哥面善,很健談,經過唐繼先介紹,表哥便和老鄧無拘無束地攀談起來。 聽了表哥自報家門后,老鄧對他說:“很久以前,我的老祖宗沿著茶馬古道從內地遷徙到白帕塘,我今年73歲了,過去,我們白帕塘村民小組是典型的靠砍柴賣、燒炭賣過日子的貧困山村,娃娃讀書、生病就醫無保障……” 表哥和老鄧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就在他們談得正歡時,不知村里的傈僳族青年、致富帶頭人余琪什么時候來到了他們身邊。余琪接過老鄧的話說:“鄧阿老是一名老黨員,曾經當過村民小組長,是我們村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他成功走出了一條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道路。前面有人走,后面有人跟,在鄧阿老的帶動下,我家也建了魚塘,養起了生態魚,開辦了農家樂,走上了致富路……” 表哥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頗感興趣,開口問:“老鄧,你是怎么想到第一個在白帕塘養魚,開農家樂的呢?” 老鄧慢條斯理地講起了他的創業經歷:“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禁伐政策,砍柴賣、燒炭賣的路子走不通了,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黨報黨刊和《農村百事通》《農村池塘養魚知識》,當時我想,我們這里山好水好,能不能養點魚呢?想好了就干,我把家里的一片沼澤地開挖成近3畝魚塘,之后,從大理買來了魚苗,開始養殖生態魚。一年后,我嘗到了甜頭,我的生態魚在維西縣城以高出外地運來的魚兩倍的價格被消費者搶購一空,緊接著我又開挖了兩個魚塘,自己動手建設了具有傈僳族風格的休閑山莊,2010年,我家的山莊開門迎客了,生意一天天火了起來。如今,我老了,跟不上趟了,把山莊交給了娃娃,年輕人比我干得還好。” 余琪接過老鄧的話說:“鄧阿老謙虛了。我們村由傈僳族、漢族組成,大家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鄧阿老是漢族,但他和我們傈僳族群眾親如一家,我們向他請教,他總是耐心細致地把他的實踐經驗毫不保留地教給我們,還隨時到現場作技術指導。我們村32戶中有29戶養殖生態魚,魚塘總面積52畝,每畝年產值18000多元,有4家規模較大的農家樂,規模較小的農家樂有5家,家家種植無公害蔬菜,戶戶養殖生態雞和豬。我們村農戶人均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小轎車、摩托車、農用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我們村還被評為迪慶州民族團結示范村。” “魚上鉤了!”唐繼先邊喊邊收緊魚線。不一會兒,表哥也喊道:“魚上鉤了!”不到兩個小時,唐繼先和表哥就釣到4斤多魚。“夠了,拿到廚房去加工吧!”唐繼先說罷提著魚籠子朝著廚房走去。 午餐時間到了,唐繼先和表哥、表嫂坐在餐桌前,魚香夾雜著川芎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人饞涎欲滴。 “這魚特別好吃!”表哥邊品嘗邊贊嘆,表嫂跟著點頭稱是。 唐繼先接過表哥的話說:“維西什么好?食材好又是其中一好。這道菜叫作川芎銅鍋魚,選用土塘魚、川芎葉、土法腌制火腿用銅鍋文火烹飪而成,食材品質高,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我頭一次嘗到川芎銅鍋魚!這味道我終生難忘。”表嫂說,“奇怪了,我們那里魚很多,也很便宜,但就是吃不出來這個味道。” 午餐后,唐繼先和表哥、表嫂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轉悠,不時看到游人從他們身邊談笑走過。來到觀景臺,唐繼先說:“你們看,站在這個位置,維西縣城盡收眼底。”順著唐繼先的手勢,表哥、表嫂向西眺望,并拿出手機從不同角度拍攝,定格下維西縣城的美麗。 見表哥表嫂興致很高,唐繼先當起了“導游”,說道:“維西縣城青龍街街頭有一個地方叫頭塘,是馬鍋頭歇腳的地方,從頭塘到白帕塘有4公里,從白帕塘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犁地坪便到了鍋底塘,走出鍋底塘驛站,穿過魯甸埡口就到巨甸了,這是茶馬古道之一,千百年來,多元文化在古道上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線。如今,千年古驛站白帕塘沒有了馬鈴的叮咚,也沒有了深夜燃起的熊熊篝火,然而,緊跟現代文明步伐,這里的群眾迅速走進秀美、富美、和美生活。現在,通過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白帕塘和南嘎拉、白帕、則那連成一個旅游片區了。” 余暉灑滿郁郁蔥蔥的遠山,有感于白帕塘的滄桑巨變,表哥詩興大發,隨即吟詠了一首七言詩:“漁村綴在山坡上,燕子翻飛黃鸝唱。土塘魚肥人歡暢,文明花開白帕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