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遺珍】 光明日報記者 徐鑫雨 午后,陽光傾瀉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秧洛村佤族村寨的屋檐上,國家級非遺佤族織錦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憲蘭正俯身于織機前,手指在“經緯”間翻飛。“絲綢質地柔軟順滑,要是能把佤族織錦技藝用在這上面,說不定會受喜愛。”這幾天,剛從浙江理工大學學習織錦技藝回來的李憲蘭有了新想法。 正在織錦的佤族婦女。云南省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佤族有一句老話,“筒裙織著天下事,佤族織錦就是佤族穿在身上的傳承。”佤族織錦又稱佤錦,是佤族世代相傳的傳統手藝。佤族織錦以紅黑為基本色調,黃綠白藍相間,圖案有條紋、幾何紋等。條紋以十字紋居多,幾何紋則多為菱形紋,這些紋飾反映了佤族萬物有靈的理念,如牛頭紋代表佤族對牛的崇拜,十字紋代表佤族對太陽和星星的崇拜。佤族織錦采用棉、麻等天然材料,染料就地取材,使用天然植物或礦物制成,一般要經過捻線、搓線、繞線、排線、挑花、織布等工序才能完成。 含有佤族織錦工藝的佤族頭飾。蔣琳攝 從前,佤族村寨里幾乎每個婦女都是織錦能手,她們用竹木腰機,就能織出細密美觀的布匹。但傳統織錦工藝耗時久,一度變得“一錦”難求。“我走遍村村寨寨,邊看邊學,后來拜佤族織錦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娜漢為師,一門心思鉆研‘經緯之間’的技藝。”李憲蘭展示著手中的布匹說,“佤族織錦,難在排線和挑花,織裙子要密實,織圍巾、披肩就不能太緊,要掌握好松軟度。” 佤族織錦男裝。巖勇攝 2013年,李憲蘭開始進行佤族織錦技能培訓,希望讓這項古老技藝在當代煥發光彩。“以前,佤族織錦主要用于毯子、衣服、裙子,只滿足自家所需。”李憲蘭說,“2017年,一次到上海學習的機會,讓我找到了方向。回來后,我開始探索佤族織錦與皮料、土陶、金屬的融合,并試圖在配色、品牌上做創新,推出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以前只能賣幾十元的小挎包,現在通過改進,做工精細的能賣到四五百元。” 李憲蘭(右)在教村民織布。云南省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佤族織錦的傳承創新,讓更多人織出了幸福生活。西盟印象佤族織錦非遺工坊內,西盟縣岳宋鄉村民娜英正在熟練地使用織機。起初只會簡單織錦工序的她,通過多次參加培訓,現在挑花等復雜工藝也能做得不錯。目前,西盟印象佤族織錦非遺工坊有織娘219人,帶動殘疾人、留守婦女等群體年平均增收9800元以上。 參加佤族織錦技能培訓的村民在織錦。云南省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以前,許多村民還在觀望。當看到產品賣得好,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開始參加培訓。”李憲蘭說,“只要有老百姓愿意學,我們都十分樂意為他們提供培訓。”如今,香包、化妝鏡、胸針、冰箱貼、抽紙盒……這些精致小巧的文創產品也頗受消費者喜愛。2023年以來,佤族織錦及其周邊產品銷售額達4046萬余元。 當月光爬上佤族織錦非遺工坊的窗欞,梭子來回穿行發出的聲音,仿佛吟唱著古老技藝在當代的生生不息。 《光明日報》(2025年06月22日 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