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9時,我和幾位朋友乘車行進在從維西縣城到攀天閣壩子的路上,當汽車到皆菊村路口時,我們透過路邊茂盛的松樹林望見山腳下一個翠綠欲滴的壩子,古色古香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壩子周圍,襯托著遠山的云霞,正好詮釋了“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的幸福色調。 下了車,我們徜徉在楊柳依依的環攀天閣壩子自行車賽道上,眼睛里全是舒適的色彩,柔和的陽光隨著云霧的流淌,浪漫地輕吻著綠油油的田野。清涼的微風撫摸著我們的面容,激蕩起綠綠的漣漪。我們的身旁不時有參加夏令營活動的遠方來客走過,留下一串串歡聲笑語……這一切把我們的身心調整到最舒適的狀態。 “這里是盛夏避暑的天堂,養眼養身養心,真安逸!10多年前,我在云南網上讀到一篇題目叫《好耍不過攀天閣,稀奇不過老黑谷》文章,把我的心帶到了美麗的攀天閣。”朋友王玉生邊走邊說,“百聞不如一見,正如文中介紹的一樣,攀天閣壩子吃的有特色,玩的有品牌。” “是啊,老黑谷、那米雞就是知名品牌!”我接過王玉生的話說,“中午,我們就到‘天閣一方’吃中午飯,感受舌尖上的歡愉。” 不知不覺就到了吃中午飯時間,我們來到了普米族民宿“天閣一方”。房子很有特色,置身其間,濃郁的普米族建筑風格無聲地傳遞著普米族從游牧生活到農耕文明的歷史變遷。飯菜很簡單:老黑谷銅鍋飯、火腿燉那米雞,外加一盤素炒野生菌。用李玉生的話說就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掉。我們一頓午餐就吃了兩個知名品牌啊!” “兩個知名品牌”下肚,了解“兩個知名品牌”由來的愿望涌上心頭。于是我們踏上了尋找“兩個知名品牌”答案的旅途。 當我們踏上攀天閣壩子觀景臺時,正好遇上了普米族漢子熊智深老師。熊老師在攀天閣中心校任教,他的業余時間幾乎花在普米族文化研究上,艱辛的付出給了他沉甸甸的收獲:3年前,他的著作《維西普米族》《維西普米族基礎語言詞匯》出版發行,緊接著被列為攀天閣完小民族團結校本教材。在熊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佇立在記載著攀天閣壩子由沼澤地變為農田的石碑前,悉心聽熊老師為我們翻譯碑文內容:攀天閣壩子原本是一個高海拔高山濕地,濕地中有一個湖泊,水草豐茂,是普米族放牧的地方。清光緒年間,廣西通判馮舜生奉命管轄維西廳,他到攀天閣視察期間,帶領攀天閣牧場周邊群眾開鑿落水洞,將水泄出,開墾農田,種植水稻,開啟了世界最高海拔產稻區的新紀元。稻田收成分成三份,一份用于開辦學堂,一份歸當地王氏地主,一份歸農戶。經過百年探索,各族群眾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培育出世界獨一無二的知名水稻品牌——老黑谷。 碑文講解結束,熊智深老師接著給我們添加了與“老黑谷”品牌形成相關的“營養餐”:攀天閣壩子從沼澤地變為良田,居住在這里的普米族隨之從游牧民族變為農耕民族,普米族對倉房神的祭拜就是這一轉變的見證:每年,莊稼收完后,普米族都要開展祭祀倉神活動。祭祀人口中念誦《祝福調》:使家中發福的是倉房,給人們吃喝的是倉房,倉房把糧食儲存起來,把好吃的食物給人們,把富裕的生活給人們……1975年,世界最高海拔產稻區水稻獲得豐收,得到了上級的牌匾,并獎勵給攀天閣人民公社一臺捷克拖拉機。1978年,日本水稻專家親臨攀天閣考察高海拔水稻,并以一穗10元的價格購買黑谷種(當時,干部職工的月均工資才30元左右),但因海拔、氣溫、土壤結構等原因試種失敗。2013年,攀天閣“老黑谷”牌大米被評定為“云南綠色有機米和云南六大名米。” 熊老師的講解填補了我們對“老黑谷”認知的空白,使我們有了新的獲得感。朋友王玉生的求知欲望依然很強烈,他說:“熊老師,你知道的真多,你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那米雞嗎?” “維西那米雞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的‘那米雞’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列為2024年第三批特質農品名錄,實現迪慶州‘全國特質農品’零的突破。”熊老師說,“這是迪慶州煙草專賣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品牌扶貧戰略的成果。那米雞俗稱‘維西飛雞’,其遺傳性特征顯著,是瀕臨滅絕的優良土雞品種,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品質一流。總結起來說,那米雞具有基因第一、品質第一、品牌第一三大特點。” 補充了“精神營養餐”的王玉生情不自禁地吟誦了一首小詩:“迷人不過攀天閣,‘離天最近’種黑谷。普米邁進新時代,兄弟牽手致富路。” 跟隨熊老師,我們不知不覺來到攀天閣街子老付土特產收購點。收購點擠滿了人,野生菌的芳香撲鼻而來,熊老師對我們說:“這里的野生菌價格要比縣城低得多,你們需要的話就選購一點吧!”待交貨的人群逐漸散去,我們各自挑選喜愛的野生菌,老付邊過秤邊對我們說:“我們攀天閣生態越來越好,松茸、羊肚菌等野生菌越來越多。林下資源已經成為攀天閣鄉群眾收入的重要來源。去年,我這里光是支付收購松茸等野生菌的錢就達2100多萬元,今年還會更多。人養樹、樹養人,享受到生態文建設紅利的群眾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 余輝染紅了天際,優美的“瓦器器”旋律隨著清涼的夏風闖入耳畔、潤澤心田。循聲望去,但見皆菊村民族文化活動場所各族群眾手拉手、肩并肩、圍成圈踏歌起舞。熊老師介紹說:“這是村里的群眾在排練傈僳族舞蹈瓦器器,排練隊伍中有普米族、傈僳族、納西族,也有漢族。盛世歡歌,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我們這里已成常態。2013年12月6日,在云南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李琥編導參與的器樂節目《瓦器器》榮獲銀獎和傳承獎;2015年,李琥撰寫《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攀天閣傈僳族民間傳統文化》一書出版發行,此書為各級文化部門逐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完整的‘哪鷥穗瓦器’第一手資料。目前,‘瓦器器’已經納入我們學校的校本教材。文化相通、血脈相連,攀天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繪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畫卷。走進攀天閣,就走進了民族文化百花園,在這里,你能品嘗到多元民俗文化盛宴。” 攀天閣,納西語意為“離天最近的壩子”,它的夜色靜謐而銷魂。可惜,我們卻乘著這美麗的夜色開啟了驅車回家的行程。一路之上,我們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味中,任由“迷人不過攀天閣、稀奇不過老黑谷”的美好感受蕩漾在心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