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的群山褶皺間,永春河的浪花拍打著時間的岸壁,映照出一位藏族姑娘逆流而上的教育征程。格瑪央宗——這個從維西縣大山深處走出的女兒,帶著都市淬煉的經歷回到故鄉,兩年時光,她用創新的教學方法,讓數學課堂成為永春中心完小孩子們成長的樂園。 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要讓家鄉的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這是格瑪央宗選擇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的初衷。2023年8月,她放棄城市優越的工作機會,以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身份回到這片生養她的土地。初到維西縣永春中心完小時,面對簡陋的校舍和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她在日記中寫道:“這里的孩子值得最好的教育。” 在摸索中前行 成為教學創新的探索者。第一次站上講臺時,面對孩子們好奇的目光,格瑪央宗緊張得手心冒汗。盡管努力調整狀態,但一整節課下來,孩子們仍是一臉茫然。最讓她措手不及的是教師發展中心同事來聽課的那天——課堂紀律徹底失控,幾個調皮的學生甚至踩著凳子嬉鬧,她不得不一邊維持秩序一邊講課,而班級的數學成績也始終不見起色。 面對困境,格瑪央宗另辟蹊徑,獨創“游戲化教學五步法”,把短視頻平臺的熱門互動游戲巧妙轉化為數學教學工具;推出“思維導圖+”課堂模式,用圖形化表達讓抽象的數學概念一目了然;還搭建起“錯題銀行”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每個學生定制學習路徑。 成為因材施教的實踐者。格瑪央宗通過研究分析,設計了“三維動態分層”教學機制,實現每月學情評估調整,建立“1+1+1”幫扶體系(1名優生+1名中等生+1名后進生),開發“進步可視化”成長檔案,記錄每個孩子的閃光時刻。 看得見的改變 在最近一次四年級秋季學期全縣統考中,學校四年級數學平均分在全縣13所小學中位列第三,格瑪央宗任教班級的平均分達84.99分,校平均分80.19分,超均率達7.80%,任教兩年期間,她任教班級連續獲得“一星章”集體,在2024至2025學年中還被評為“州級優秀班集體”。取得優異成績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曾經數學只考28分的扎西,現在能自信地講解解題思路,內向的卓瑪在“小老師”角色中找到自信,成為班級骨干,全班41個孩子養成了寫數學日記的習慣。 彰顯教育溫度 格瑪央宗用點滴行動詮釋教育的溫度:自費建立的“班級圖書館”,藏書量從0到387本,每周一次的“星空夜話”,聽孩子們講述心中的夢想,親手制作成長紀念冊,記錄著每個孩子的蛻變軌跡。 如今,格瑪央宗的事跡正在產生聯動效應:不僅帶動5名青年教師加入教學創新團隊,吸引3名外地教師申請到維西支教,更激發了全校教師的教學改革熱情,讓這所邊疆學校的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守望。”格瑪央宗常說,“我不是在教書,而是在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里,這位“90后”藏族教師正用愛與智慧,點亮雪域高原的教育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