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端午節越來越近,最先傳遞出來節日信息的應該是生產粽子的食品企業,他們早早將粽子產品擺上柜臺,并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對人們產生影響。 目前雖然距離端午節還有一段日子,但有關粽子的話題已經沸沸揚揚起來。 傳說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在所有關于粽子的傳說中,這個版本傳播面最廣,也最易被人們所接受。 話說公元前340年農歷五月五日,楚國大夫屈原懷抱大石投汩羅江自盡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原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魚蝦侵蝕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 古書《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 于是,第二年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并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變遷 原料與做法隨時代演變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在歷史上也曾幾經變遷。 春秋時期叫“筒粽”和“角黍”。到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那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龍顏大悅,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九只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云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云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品種 奇形怪狀無所不包 現在,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如今的粽子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在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而且仍然在不斷創新。 粽子因產地不同,味道也不一樣。比如廣式粽子,有栗子、鮮肉、蛋黃、香菇;裹枕粽有烤鴨、香菇、栗子、鮮肉、蛋黃、米仁,其他還有堿水粽、豆沙粽、鮮肉粽、鮮肉蛋黃粽、赤豆粽等。 淮揚特色粽子為“八味八式”,正宗“小腳”白米粽、四角形紅棗赤豆粽、秤砣形蛋黃栗子粽、元寶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鮮肉粽、長枕風雞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鮮明。 此外,如北京的小棗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上海的豬油夾豆沙粽子、嘉興的鮮肉粽、湖州豬油豆沙粽、陜西的蜂蜜涼粽子、四川的椒鹽粽子等都是很有名氣的,歷來為美食家所稱道。 品種繁多,形狀也不少。有小腳粽、筒粽、錐粽、菱粽等;后來粽子用菰葉、葦葉或竹箬瓣做成,形狀有三角形、斧頭形、牛角形、枕頭形等。 文化 南北方口味大融合 鄭州市民荊女士,每年在端午節前夕都忙活得不可開交,準備糯米、大棗、粽葉之類的原材料。粽子包好后,除了留下自己家享用的,其余要分送親朋好友。荊女士以前包的粽子,是典型的北方特色,除了甜還是甜。今年,荊女士又開始準備包粽子的原材料,第一次準備了鮮豬肉、豆瓣醬、豆腐、香菇之類的新鮮原料。 “這是南方粽子的一種包法,我從電視上看了以后,就想學著試試。”荊女士說,她還在嘗試包一種豆腐粽子。 如今,隨著南北文化的深度融合,粽子產品也在南北交融,有喜歡南方口味粽子的北方人,大可不用動手包,到附近超市里轉一圈,問題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一粽子生產企業負責人也表示,粽子在以前曾受到地域的局限,河南人吃河南產的粽子,廣東人吃廣東產的粽子,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南北地域差異正在被打破,粽子產品也已進入大融合、大發展時代。(東方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