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高中的數學課程難么?”有人這樣問14歲的吉林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學生劉通。 “弱爆了。”劉通說。 不熟悉的人覺得這個少年“太輕狂”了。可他的老師和同學卻不同意這種看法,并隨即列舉了劉通的種種“壯舉”:1歲多還不會說話時,他就能辨識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小學五年級第一次參加全國性數學競賽便斬獲一等獎;13歲開始嘗試課題研究,兩個月后寫成英文版論文,也因此同時受到8個國際學術會議的邀請。 去年年末,劉通帶著論文《基于M帶小波和余弦變換的水印嵌入主成分分析復合算法》,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計算機視覺的圖像與信號處理國際會議。該論文被編入會議論文集,劉通也成為在會議上作報告年齡最小的成員。 當周圍人夸劉通“太聰明”、“有天賦”時,這個少年更愿向別人“展示”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還不會說話就能辨識數字 “劉通一歲多時,我就發現他對數字和圖形非常敏感。”母親李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當時,李英還在上大學的表妹拿著報紙上的阿拉伯數字哄劉通玩,卻在不經意間發現:隨機問1到10之間的任何數字,劉通都能準確地指出來。從那時起,李英開始注意并培養兒子的興趣。 3~4歲間,劉通可以熟練背誦150首唐詩。讓人意外的是,每首詩在哪一頁,劉通也能清楚記得。在上小學前,其他孩子還在抱著玩具玩時,劉通則著迷于圖形方面的書籍,且邊看邊畫。而對于百位以內的加減法,劉通可以直接心算得出正確答案。 除此之外,幼年時期的劉通帶給家人的另一個快樂是:父母不再用電話記錄本,把陌生電話號碼告訴劉通,他就能牢牢記住,再也不忘。 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劉通,正式系統地接觸數學是在小學一年級。上學后,班主任發現劉通經常一個人獨處,下課后就在操場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觀察了一段時間后,班主任才知劉通是在邊走邊思考數學題。 因為數學成績優異,劉通小學五年級時,李英的表妹建議是否讓孩子參加一次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但家里人都擔心“題特別難,孩子可能會受挫”。 在參加吉林省內選拔賽前,李英還給兒子打氣:“今年就熱熱身,明年再努力拿獎。” 沒想到的是,劉通以選拔賽滿分的成績出線,并最終獲得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決賽一等獎。 此后,劉通“一發不可收”,先后獲得第13~15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決賽一等獎、第9屆國際城市邀請賽金牌、美國數學競賽(AMC8)最高獎杰出金獎等獎項。 上課認真聽講最關鍵 “我不否認自己在數學上的天賦和興趣。”劉通毫不客氣地說,但是在他看來,自己取得成功的背后更多依靠的是勤奮。 “上課必須認真聽講,再因人而異制訂學習計劃并執行。”劉通說這就是他的“招兒”。對于興趣不濃的文科,劉通選擇跟著任課老師的進度,課堂上消化所有知識點。因為要參加各類國外的數學競賽,學好英語是基礎。小學三年級才開始接觸英語的劉通仍然選擇跟課堂的進度走,單詞在課上背完,課下很少為英語再費精力。其他的課后時間則都用在了理科知識面的拓展上。 在全國各省份的“超級中學”里,很多“牛”孩子都利用寒暑假時間自學高中或大學課程。劉通不喜歡這樣按部就班,他認為這看似是超前學習,但效率未必高。 在吉大附中初中部讀書時,劉通被選進了數學超前班。劉通以近期備戰的數學競賽題為依托,帶著做題時遇到的知識空白點去翻閱書本。這樣,“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比無目的地自學和死記硬背效率更高”。也因此,劉通很少做筆記。 劉通一直樂此不疲地享受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循環之中。現任班主任侯躍平告訴記者,劉通“滿腦子都是問號”,去衛生間的途中都會想問題,并且常問超出一般中學生理解范圍的問題,這多少讓任課老師有些招架不住。 或許是用腦太多,在課堂上劉通喜歡睡覺。侯躍平說,但前提是劉通確實已經掌握了本堂課的所有知識點。 侯躍平還是劉通所在班級的化學老師。雖然知道大學二年級的化學書劉通都已看過,但侯躍平不愿讓劉通課上睡覺,而是督促他,并時常讓劉通給同學講解難題。別人要想10步才能得出答案,而劉通的思維方式時常讓同學驚訝:“這難道是捷徑?” 劉通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捷徑”來源于對一道題目的舉一反三,之后“三又變九”,保證對知識點的消化和知識脈絡梳理,在熟練中融會貫通,再做題時就能很快找到題干的切入點。 科研論文被8個國際會議同時邀請 年紀不大,戰績頗豐的劉通,吸引了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中學數學特級教師崔貞姬的注意:“對于特殊人才,要特殊培養。” 高一暑假,崔貞姬從美國請來華人數學教授王筱棣專門給劉通上課。初次見面,王筱棣決定先給劉通講大學的線性代數。令人驚訝的是,劉通用5天時間便消化了全部課程。王筱棣建議他:何不做些課題,檢驗一下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科研潛力? 在王筱棣提供的選題中,劉通挑選了“基于M帶小波和余弦變換的水印嵌入主成分分析復合算法”。簡單說就是,用肉眼不可見但可標示的版權信息來打擊各種盜版侵權行為的技術。 2011年10月,劉通開始進入了課題的研究。王筱棣提供一些英文材料,讓劉通自己權衡能否承擔。李英第一次問是否有思路時,劉通沒有回答。幾天后,劉通對李英說:媽媽,我有思路了。 當時恰逢期末,劉通不想影響其他課程,就利用課余時間研究課題。兩個月后,英文版論文出爐。 2012年初,因為這篇論文,劉通被邀請參加美國數學年會(JMM),這是唯一被邀請的中國中學生課題。同年8月,劉通帶著科研成果參加了第2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得到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組委會專家認可,特邀他參加2013年的美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大賽。 此外,劉通用這篇論文同時申請了分別在瑞士、法國、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希臘、美國和中國舉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結果是:全部通過。崔貞姬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申請參加以上8個國際性會議的論文,通過率一般只在20%左右。 王筱棣形容劉通是個“大海綿”:只要給他知識,就能吸收。 還是因為這篇論文,一所德國大學向劉通拋出橄欖枝。但劉通說更喜歡去香港讀大學。考慮到兒子年紀不大,學習精力也比較充沛,李英征求了崔貞姬的建議,讓劉通在高中時期均衡涉獵各學科,積累完備的知識體系。 今年,劉通正在為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作準備,計劃用質量更高的國際數學競賽金牌敲開大學校門。劉通同時選擇參加高考,目標是考個吉林省高考狀元,回報母校。 “崔校長,請您予以關注”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我更希望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情商均衡發展。”李英說。為了避免兒子過于驕傲,盡管每次兒子拿到金牌時心里特別高興,但李英從不刻意表揚兒子。劉通出省或出國比賽,她和丈夫也從不陪同。 劉通是班長,當班干部和學習一樣,一點也不馬虎。侯躍平說,劉通每天第一個到班級,在教室溜一圈檢查衛生是否合格;課間時,督促大家跑操,同學行動慢一點兒他就會著急;對于同學違反紀律或不文明的行為,劉通會主動提建議,不怕得罪人。 同學則覺得劉通有時“特別不會說話,不顧別人的感受”。給別人講題時,對方跟不上他的思路,劉通會心直口快的說“太笨了”,嘮叨后還會繼續講,直到讓對方聽明白為止。這個心直口快的少年不藏私,毫無保留地跟同學分享他的解題思路。 除了在班級當“管家”,劉通還會關心學校的動態和問題,發現學校存在的不合理問題或現象時,他會直接敲響校長室的門:“崔校長,請您予以關注。”(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