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園藝科學》雜志最近發表文章稱,如今,在幾乎任何市場上所售賣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尤其是礦物質含量比50年前收獲的同類農作物平均降低了5%至40%。這些礦物質包括鎂、鐵、鈣、鋅等。 原因1 個頭越大“干物質”越多 相對數十年前的蔬菜,現代農業生產的蔬菜,其體積往往也更大,如果你以為這就意味著它們含有更多的營養成分,那就錯了。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生化學院工作的研究員唐納德·戴維斯表示,如今在美國,不僅人們越來越感到蔬菜水果的味道不如祖父母那一代,而且蔬菜水果所包含的營養也少了。 戴維斯表示,個頭較大的農產品通常含有更多“干物質”,這種物質會對集中在一起的礦物質成分產生稀釋作用,即所謂的“稀釋效應”。換句話說,在種植蔬菜水果時,較小的個體往往含有更多的營養成分。 原因2 工業化生產有損營養 工業化生產也會影響農作物的營養成分含量。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化肥和農藥,令現代作物在收獲時間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但是,“早熟”意味著農作物沒有足夠的時間從土壤等環境中吸收養分,而氮磷鉀肥料中的“鉀”常常會妨礙農作物吸收其他養分。 時下,有機食品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戴維斯的研究則從另一角度證明了有機食品的價值。 據悉,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超過30億人都或多或少地缺乏營養素。同時,全世界范圍內仍有不少地區在一味追求農作物產量,而導致產品營養素匱乏。不過,科學家的研究也顯示:與蔬菜相比,水果受遺傳及環境“稀釋效應”的影響要小些。 原因3 現代農業只追求產量 另外,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對產量的追求也對農作物營養造成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營養多樣化的限制上。 1996年至1997年間,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為提高椰菜的產量,只選擇產量高的單一品種進行種植,結果導致椰菜整體的蛋白質、氨基酸及多達6種礦物質含量下降。 由于近90%的“干物質”是碳水化合物,“選擇種植高產量蔬菜品種,實際上主要提高了產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并不能保證許多其他的營養素及數千種植物化學物質能隨著產量增加的比例相應增加。”(稿件來源: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