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迪慶香格里拉人民醫院外科醫生吳海全 在雪域迪慶,提起迪慶香格里拉人民醫院的普外科醫生吳海全,廣大就醫者,特別是農村老百姓都會豎起拇指稱贊他。這個一心撲在醫學外科事業上,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納西族漢子,在高原外科事業中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高尚的價值追求 。 選定人生坐標 1990年,在高中畢業后選擇志愿的時候,理科成績比較突出的吳海全毅然選定了學醫的道路。當時,迪慶缺醫少藥的情況十分嚴重,很多老百姓生病了也沒錢醫治,小病拖、大病挨的現象很突出,一些小毛小病也會拖成大病,導致病人死亡。在香格里拉縣虎跳峽鎮大山里長大的他看在眼中,急在心里,立志要當個救死扶傷的外科醫生。1993年,經過3年的勤奮學習,他從昆明醫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在香格里拉縣(原中甸縣)人民醫院工作,走上了普外工作的崗位。 當時,吳海全的臨床技能不強,還是一個“理論者”,面對一些當時該醫院無法醫治的患者,他的心里有一種酸楚和愧疚的感覺。吳海全不斷要求自己當一個好醫生,他把壓力變成動力,花大量的時間向同事學、向書本學,打電話向老師求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醫學知識得到不斷積累,臨床技能得到提高,工作得到了醫院同事、領導和病人的認可。 作為業務較強、具有培養前途的專業技術人員,1998年至2000年期間,他被派往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進修,學習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精要知識。帶著自己臨床上的諸多疑問,帶著更多病人解除病痛和提高本地普外科水平造福一方百姓的愿望,他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除了每天必須的睡覺和吃飯時間外,吳海全都泡在醫院里研究病例和手術方法,爭取更多的機會參加手術,從一名觀察者到手術助手,從老師的指導下做手術到自己主刀,他在學習中提高,從實踐中升華,同時也培養了他做外科醫生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 2000年,吳海全回到醫院。當時,在迪慶普外科工作領域,能開展的只是如闌尾、疝修補術、胃腸修補術等一些小手術,肝膽外科和泌尿外科完全是空白。有條件的患者需要做肝膽手術和泌尿外科手術都必須到大理、昆明等地,而很多農村老百姓只能忍受痛苦。為了讓更多的患者免受病魔的折磨,吳海全開始了獨立工作,從開腹膽囊切除術入手,逐漸升級到膽總管探查;從傳統的胃大部切除術到經典的胃大部切除R-y吻合術,進而發展到胰腸吻合術、簡單的肝葉切除;從簡單的輸尿管結石切開取石到腎盂切開取石、經膀胱前列腺摘除。當時,醫院設備簡陋,每開展一項新項目都要面對很多的困難和壓力。但在不懈的追求中,吳海全的技術不斷提高,很多病人得到了及時救治,也為醫院的聲譽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除了服務好城區的患者外,很多鄉下患者競相來到醫院接受治療,四川得榮、巴塘,西藏芒康等毗鄰藏區的患者也來醫院求醫問藥,接受必要的手術治療。 大膽創新 2001年,一位來自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60歲的患者阿扎到醫院接受治療,這位患者在當地治療沒有得到好轉。由于病人年齡偏大,病情危重,來到香格里拉后,其他醫院都勸病人家屬放棄治療。而當病人的家屬來到香格里拉縣人民醫院,看到病人痛苦的面容和病人家屬祈求的眼神后,吳海全毅然收病人入院,經體格檢查和臨床檢驗,診斷病人為腸瘺。生命垂危的病人必須嚴格禁食,傳統的支持療法:能量合劑,給病人輸入白蛋白只能短暫解決病人的基本營養需求,隨之病人就出現了嚴重的電解質紊亂、自身蛋白過度消耗等癥狀。 吳海全在心里想,是當個單純的“開刀匠”還是當個能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全科醫生呢?選擇后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其他學科知識,并且在當時醫療條件落后的狀態下,還需要面對更多的壓力。 看著阿扎日漸虛弱的身體,吳海全在心里狠狠地下了一個決心,研究和開展完全胃腸外營養,為術后禁食的患者盡快康復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每當工作之余,吳海全就把自己泡進書堆里,根據營養素算熱卡,虛心向省城的老師電話求教,在書本上學習深靜脈穿刺要點,反復揣摩技術要領。一切都一絲不茍,每一個過程都傾注了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當第一袋三升袋營養物質配制好、開好醫囑后,護士們卻拒絕執行他的醫囑,他只好在醫院領導和護士面前保證:出了問題,他自己一個人承擔。配制好的營養物質緩緩滴到深靜脈,到達阿扎的全身,他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最后康復出院。之后,醫院為許多需要禁食的患者(腸瘺、胰腺炎、短腸綜合癥等)開展了完全胃腸外營養。在吳海全的傳授下,如今迪慶香格里拉人民醫院的醫生都能根據病人的需要配制三升袋,護士都掌握了深靜脈穿刺技術,為眾多的禁食患者解除了痛苦。一名叫李軍的患者由于發生小腸壞死,施行小腸切除術后,就一直依靠該醫院配制的營養袋延續生命。 第一次成功,給吳海全的醫療工作注入了“興奮劑”,接下來的工作中,產生了迪慶普外科工作的多個第一次。 2005年底,為了優化資源,提高迪慶醫療服務水平,迪慶州委、州人民政府決定把香格里拉縣人民醫院和迪慶州人民醫院合并,打造全國藏區一流的地州級醫院。在眾多外科醫生中,吳海全以其出色的成績、扎實的功底、務實的精神脫穎而出,擔任普外科主任。面對同事的信任和病人的期盼,吳海全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 首先就是打造先進科室。工作中他從自身做起,帶頭維護科室利益、帶頭學習業務知識、帶頭團結科室同事和其他科室的同事、帶頭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帶頭幫助新進人員提高技能。通過努力,打造了普外科的良好形象,并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科室”。 其次是開展新項目。2008年,為了開展普胸外科,吳海全爭取到到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進修8個月的機會。此時對一般手術,他的臨床技能已經相對成熟。帶著拓展項目的目的,他又一次來到了高一級醫院的“加油站”。期間,他除了到病房觀察病人就是在手術室里觀看手術過程,虛心接受老師手把手傳授手術的技能,每當醫院有普外、泌尿、胸外科手術,他都一絲不茍地學習,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寫手術總結,為回到醫院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到香格里拉人民醫院后,吳海全主持開展的食道癌根治術、肺修補術、肺大泡切除術、肺葉切除術,肺結核患者胸膜微管引流及結核灶清除纖維板剝脫術等手術開創了迪慶胸外科手術的先河。 微創外科是當前外科學發展的潮流和主要方向。創口小、并發癥少、病人恢復快等優勢,使微創外科手術成為眾多病人的選擇。 “不怕慢,就怕站。”吳海全經常這樣告誡自己。開展微創外科需要硬件的支持,面對醫院缺少必要設備的現狀,2009年,吳海全爭取醫院的支持,到高一級醫院請專家、租器械,從當前最成熟的微創泌尿外科入手開展手術。遇到不明白的問題的時候,他就在下夜班后搭乘長途車到昆明等地參觀學習。2010年底,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香格里拉人民醫院可以獨立開展前列腺電切術、輸尿管取石術、經皮腎鏡取石術,使大切口高損傷、需要反復開刀的泌尿外科手術告別迪慶醫學的歷史舞臺,讓許多需要到省城才能達到手術效果的病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治療需求。2011年1月,首臺德國產的腹腔鏡在眾人的期盼中配置到了迪慶香格里拉人民醫院普外科,“打洞做膽囊手術”成為醫生和病人的現實。 記者來到醫院采訪時,香格里拉縣虎跳峽鎮一名接受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正在辦理出院手續,他指著自己腹部3個微小的傷口說:“能在家門口做‘打洞’的手術,對自己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做手術之前我飽受了膽絞痛的折磨,手術當天我就下床活動了,現在一切生活都恢復了正常,十分感謝吳醫生,他每天要來看我4、5次,責任心非常強。” 過去在迪慶,部分醫院租用外地醫院和請專家做過屈指可數的幾例腹腔鏡手術,專家一走,病人做手術還是要到昆明、下關等地,費用高、生活不方便是制約病人就醫的首要因素。如今,吳海全的技術已經走向成熟,在香格里拉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230多例患者手術進展十分順利,傷口全部一期愈合。此項手術的開展填補了迪慶腹腔鏡手術的空白,更為廣大農牧民群眾提供了就醫條件,對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作出了貢獻。 在微創外科全面發展的同時,吳海全還帶領科室醫務人員狠抓傳統手術的更新和發展,近3年內開展了100余例無張力疝修補術,使疝復發率明顯降低;在痔瘡治療方面,與傳統的外剝內扎相結合,開展60余例痔上粘膜環切吻合術,有效控制了病人痔瘡復發率。在癌癥根治手術方面,積極開展胃癌、食管癌、直腸癌、肝癌、乳腺癌根治手術,同時規范了病人術后化療。這些治療手段在發達地區已經比較成熟,但在迪慶這樣的邊疆民族地區是近年醫學發展的一大飛躍。 普外科的快速發展,為迪慶以及毗鄰藏區(四川省得榮、鄉城、巴塘、理塘,西藏自治區芒康、察隅等)牧民改善就醫條件、維護藏區穩定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貢獻。如今,香格里拉普外科每天病床爆滿,很多時候還要加床,醫院的信譽度明顯提升。 一心為了病人 為貧困病人交醫藥費,免費為病人從外地帶藥,為沒有人照顧的病人送水、送飯,是吳海全在醫院工作的一部分。在他的心里,病人就是親人,是比親人更需要關懷的人群。和風細雨的講解、耐心細致的問診、認真精確的操作都顯示出他“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理念。 2006年,一位叫格茸的香格里拉建塘鎮諾西村病人來醫院治療,經檢查,這位63歲病人患的是膽源性重癥胰腺炎,醫院為病人施行了一期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胰腺被膜切開引流、胃造瘺空腸營養造瘺術、二期胰腺壞死灶清除術。這時,本來就十分虛弱的病人出現了應激性潰瘍大出血,已見曙光的病人進入了休克、全身衰竭的表現,病人家屬對治療失去了信心。吳海全一邊勸慰病人家屬,一邊采取積極措施搶救病人,經過兩天兩夜沒合眼的搶救,病人的出血得到控制,生命征逐漸走向平穩。疲勞過度的吳海全倒在值班室里睡了過去,等他一覺醒來到搶救室看病人的時候,發現病床已空,病人被家屬拉回去了。當吳海全騎著自行車經多方打聽找到病人家的時候,看到奄奄一息的病人躺在木板床上等死。病人家屬說:“阿爸的病太重了,沒有醫好的希望,我們也不忍心看你那么辛苦。”作為一名醫生,吳海全認為,放棄治療就是放棄一條生命,就是放棄了醫生的神圣職責。經過他的耐心勸說,病人家屬勉強同意繼續接受治療,但就在家里治療。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吳海全每天帶著藥水往返在醫院和格茸家,當病情明顯好轉的時候,病人被他再次接到醫院治療直到康復出院。 對于一名臨床工作者,哪里有危重病人那里就有吳海全的身影。為了搶救生命,他總是顧不上自己的安危。 2009年8月的一天下午,正在手術臺上做手術的吳海全接到了德欽縣醫院打來的求援電話,說一名一歲半的小孩發生外傷性腸破裂,腹腔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做完手中的手術,脫下手術衣,吳醫生和來接他的人上車就走。當時正在修建香德二級公路,當天又不是保通日,天上還下著連綿的秋雨,道路泥濘,他們一邊行走一邊搬開擋在路上的巨石,公路坑多路滑,上方還有落石和泥石流,在路不通的地方還要爬懸崖。一路上步行30多公里,換了4輛車,直到凌晨4點才趕到德欽縣醫院。此時,病人生命征已經十分微弱。吳海全顧不上喘氣,就穿上手術衣為病人作深靜脈穿刺、輸血、做手術,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病人出血被制止了,腸破裂得到修補,生命體征走向平穩,當他走出手術室,天已經大亮。 舍得傳授技術 在迪慶,香格里拉人民醫院是最高級別的醫院,除了開展醫療工作之外,同時也是醫學人才培訓基地。每年,普外科都要承擔醫學生實習、下級醫務工作者進修的教學培訓任務。 一直以來,吳海全都以傳授給更多的人醫療技術和臨床知識為己任,將自己的所學傾囊傳授,得到了進修生和實習生的好評。 同時,他還積極走到鄉下醫院,指導他們開展普外科手術,在香格里拉縣各個鄉鎮衛生院,他都抽出時間幫助他們提高業務。如今,每個醫院都能獨立開展開腹膽囊切除術。 2008年2月的一天,吳海全到香格里拉縣金江鎮衛生院指導開展3例膽囊切除術回到家里。凌晨1點,又接到金江衛生院的求援電話,說一名21歲的小伙子在與村里人發生糾紛的過程中,被別人用刀刺破腹部,病人血流不止、血壓量不起來、心率達150次/分鐘,病情十分緊急,轉院可能來不及了。吳海全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一邊聯系血站提血液,一邊指導金江醫院的醫生作必要處理,然后他搭乘一輛出租車迅速趕往200余公里外的金江鎮衛生院。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行車,當他來到醫院的時候,看到病人已經奄奄一息。經檢查發現,病人病情兇險,刀口穿透膈肌刺入心包,出現心包填塞的危重情況。在條件簡陋的鄉下衛生院,吳海全只能用普通縫合線作心臟修補。做手術時,病人家屬已經開始準備病人的后事。 當手術結束后,病人的呼吸消失了,氣囊呼吸機不能緩解病人呼吸困難的現狀。吳海全沒有放棄搶救病人,要求醫院到庫房里看有沒有更好的設備,后來在醫院庫房里找到了一個上世紀60年代生產的的標有“東方紅”的手壓呼吸機,大家輪換著壓呼吸機,3個多小時后,病人建立了自主呼吸,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在醫院住院治療10天之后,病人康復出院。病人家屬給香格里拉人民醫院送來了“妙手回春”的錦旗。 在從醫20年間,吳海全心里裝的是病人,每當看到病人康復出院,他的心里總是無比喜悅,他把自己的青春與激情融入到了救死扶傷的事業中,在迪慶醫學事業發展中書寫了動人的篇章。
吳海全(左)和同事正全神貫注地給病人做腹部手術。 吳海全為患者作床旁檢查。(程志開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