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激情飛揚的生命之水(組圖)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09-03-25 16:18:11

激情在吉祥的水花里飛揚 
瀾滄江邊晚浴的傣族女子 與水融為一體的傣族人
幾乎每一段文明的歷程,都離不開水的哺育和滋養。但從沒有一段文明,能像傣族這樣將自己與水聯系得如此緊密。當你進入西雙版納、德宏等地的傣族村寨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生態圖景———村寨前江河環繞,綠水常流,村寨旁竹木翠綠,紅花綠葉掩映,花果飄香。幢幢竹樓,就隱沒在綠樹翠竹之中。
逐水而居的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水、惜水、戀水、護水的民族,其生活、文化的每一個細節,都與水息息相關。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瀾滄江、瑞麗江流域的傣族,與水共生、蒙水所賜,不僅孕育出了源遠流長的稻作文明,還創造出了燦爛絢麗的民族文化。
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是生命的源泉,是幸福吉祥的載體。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在描述開天辟地時說,是水形成了地,是水創造了世,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就沒有地,沒有地就沒有世間萬物。所以傣族人與水有著割不斷的情深,并視水為組成人體的重要物質,對飲水潔凈與否特別重視。
因而傣族人對水有嚴格的區分,江河里的水只用來沐浴、洗滌而不飲用;從田里勞作歸來的人們,要先到河里洗干凈才回家;只有水井里的水才是用來飲用的,傣族人還為此給水井建起漂亮的井房,有塔式、房式、圓柱形或房塔綜合式的,并用最具傣族特色的大象、孔雀、佛塔進行裝飾。當然,傣族人對于水的情感、敬仰與崇拜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潑水節了。
潑水節是傣族人為迎接傣歷新年而過的隆重節日,其日期是根據傣歷推算出來的。傣歷創建于公元638年3月22日,這一天是傣歷7月1日,亦稱為傣歷元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潑水節。現行的潑水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歷時三至四天。傳統的潑水節將第一天稱之為“腕多桑刊”,即除夕;最后一天稱為“腕叭腕瑪”,即新年元旦;中間的一兩天則叫“腕腦”,即新舊兩年交替所空出來的日子。
實際上,潑水節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原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目的是潑水助天降雨,祈求豐收。后被佛教所吸收,又隨佛教傳入云南的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的傳播,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至今。不過,潑水節雖然源自印度,然而聰明智慧的傣族先民,卻逐漸將外來的宗教儀式與本民族的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文化意蘊和民族色彩,同時也寄托了傣族人民新年祈福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