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交界的馬幫重鎮,藏區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在這里追逐夢想,也是一種緣分…… 又是冬天了,天藍得有些不真實,昨夜落在山上的霜雪,已被熱烈的陽光曬得無影無蹤了。偶爾向高處仰望,一座金頂的大寺在香煙繚繞中鎮守穹天。我在山腳下,沿著滄桑的石板路,走向古城的深處。 這里就是獨克宗古城,坐落在香格里拉縣建塘鎮上,因而也叫建塘古城。這里海拔3300米,在群山環繞中的這塊開闊的壩子上,有一座形似大龜的小山包,人們叫它大龜山,各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包的周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獨克宗古城。自古以來,這里就是茶馬古道重鎮,也是今天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 迪慶高原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而獨克宗古城卻溫暖安詳。這是因為古城的南邊有一列山巒,剛好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令西南的寒風不能長驅直入。城北是水源地,流淌著三條生命河,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各族百姓和豐富物產。北邊的高地上,就是著名的松贊林寺,也是云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獨克宗是藏語,意為藍色月光城,外形不方不圓,大致輪廓與香巴拉壇城相似。據史料記載,獨克宗最早始于唐朝年間吐蕃人修筑的城堡,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木氏土司在此建筑月光寨(香各瓦寨),與奶子河畔的日光城(大年玉瓦寨)遙相呼應。清康熙年間,中甸(今香格里拉縣)建市,這里更是繁盛一時。經過清雍正到民國期間的數次大規模修繕,城池逐漸擴大完善,逐漸形成了這座藏區保存最好的古城。 獨克宗古城街道環山而建,古城內的舊房子已經比較難看到,都是在原址翻修或者新建的,寬敞明亮,依然是典型的藏式土掌房為主,還有一些木楞房。城內分金龍、倉房、北門三街,有33個巷子。用粗拙的條石鋪成的道路,很有年代感。古城中心有四方街,無論從哪條街走,都能轉到四方街。 我此行落腳在一位朋友家里,朋友的阿媽是納西族,阿爸是藏族。在這個小小的古城里,除了藏族和納西族,還有傈僳族、普米族、白族、漢族等總共有23個少數民族。這里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習俗,獨克宗古城其實就是一個多民族生活實景博物館。當然想要了解到其中的細節或者比較絢麗的一面,需要趕上好機會,比如誰家要蓋房子、娶媳婦、娃考上大學等等重要事件,都會有繽紛的活動,其中最缺少不了的就是筵席。拿起房子來說,有的人家要一連三天流水席大宴賓客。 各民族兄弟姐妹共飲一井水,千百年來,各自保持著本民族的信仰與生活習俗,圍繞著大龜山,和和睦睦地把生活講成故事,又把故事過成生活,而今被四面八方的游客們品讀、欣賞著。大龜山腳下的這口井,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傳說是仙女留下的,獨克宗人對她格外珍愛,把井水比作母親的乳汁。 正在打酥油茶的阿媽說,阿爸一輩子就喜歡用古城的井水燒茶。聽阿媽講,以前取水都是用人背的,女人們用皮帶把木桶勒在背上,再把皮帶拉緊,握在胸前,三五結伴,早上晚上,一起去背水。水桶里放個水舀子,是用樺樹皮折成的,飄浮在水面上,走起路來水不容易晃出來。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這場景便很少見到了。阿媽說,只是每到大年三十夜里,家家戶戶都要取井水,因為井里有福緣,而且只有那些有福氣的人才能把福緣接回家。今天的老井已經修繕成一個漂亮的水池,游客們喜歡在這里拍攝到此一游的紀念照,水池邊還有供游客品嘗井水的碗或者水舀子。 (未完待續)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